俞阳:被好奇心驱使的连续创业

微观上海 2015-05-22 06:0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晓青
一个第四次创业的前500强高管,他的身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质?在他看来,什么样的人最不适合创业?

几个世界500强企业里总监级的“70后”,离职后创办了趣活美食送,和饿了吗、到家美食会抢食外送蛋糕。现在,这个项目已有了一支1500人的配送队伍外,并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高效调用配送人员。

 

事实上,趣活美食送并非创始人兼CEO俞阳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在做这个项目之前,俞阳已有过三次创业经历。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梦想创业,可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也不清楚要朝什么方向努力……针对这些问题,上海观察专访了俞阳。

 

资质认定的困惑

 

上海观察:饿了么、到家美食会在市场上都已经挺有名气,百度也推出了相关服务,趣活美食送好像并没有先发优势?

 

俞阳: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O2O线下运营服务商,主要是为餐厅提供外送服务,有一个1500多人的配送队伍。我们和饿了么、百度外卖、淘宝外卖、美团外卖和大众点评外卖等都有合作,通过与平台的合作来搭建线下的即时速递网络,当然我们也会直接找餐饮商户合作。

 

上海观察:听说美食送在资质认定上遇到一些问题,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俞阳:我们在申请快递许可证上确实遇到一些问题。现在快递许可证申请环节的标准,是以传统的快递包裹为对象的,但我们外送的是食品,对卫生、保温、培训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方面就是个空白。结果就是,快递许可证迟迟批不下来。

 

我们先是在北京提交了申请,但有关部门给出的结果是“暂停申办”,现在我们又在上海提出了申请,还在等结果。

 

上海观察:饿了么、到家美食会等类似的企业,应该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俞阳:据我所知,到现在为止,无论是我们还是其它类似的企业,都还只是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这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我们目前是商务部委托的“网络订餐服务规范”的三家起草单位之一,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尽快规范网络订餐市场。

 

上海的政府很高效

 

上海观察:你们在上海、北京和全国其它城市都有业务,你觉得上海和其它城市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俞阳:从跟合作商户的接触来看,上海和北京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上海的政府部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比如我们想在上海的闵行“落户”,在和闵行区政府和相关人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非常热情,也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积极邀请科委、经信委的人来考察我们的企业,看我们是否符合创业企业的扶持条件;另外,我们在快递许可证申请、包括税务开票上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也积极帮忙协调。

 

总的一个感觉,上海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是一种专业化的运作,做事更规范、效率也高,没那么多官僚气。

 

上海观察:上海的用户和其它地方有不一样吗?

 

俞阳:感觉上海的用户对产品的用户体验要求更高一些、参与感会更强一些,比如他们会更在意配送员的形象和交接礼仪,并对这些作出评价,比如给小费或者发短信表扬等等。

 

四次创业的得与失

 

上海观察:我们注意到,趣活美食送这个项目已经是你第四次创业,你前几次创业的结果怎么样?

 

俞阳:第一次创业是我在新西兰读书的时候,那时在一家寿司店勤工俭学,后来就和一个会做寿司的韩国朋友一起创办Sushi Express(寿司速递)。早上我们就去港口,那些出海的船员会预订寿司作为船上的午饭,每天都能接到一大批订单;中午我们就做写字楼的生意,一切都挺顺利。

 

后来是因为我父母身体不太好,我就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了韩国朋友,回国了。当时这个公司已经做了3年,招了60-70名员工,年营业额有2500万左右了。

 

回国后,我又先后和人合伙创办过Canglish(零中介费留学服务),Bizcoop(服务式虚拟办公空间)。留学业务后来是因为政府部门对留学中介资质的要求更高,不得不中断;Bizcoop就是租好一层办公楼,前台、电话、网络都准备好,创业型企业直接拎包入驻这种方式,当时是2005年左右,这个理念还比较超前,现金流跟不上,没有活到最后。

 

上海观察:这几次创业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俞阳:一个是判断好趋势,趋势对了意味着项目会有更好的前景。但在大趋势没有到来之前,过早、过新的创业理念,可能会让企业的生存比较艰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等得到螃蟹熟的那一刻。

 

还有就是现金流很重要。一个商业模式能否产生正向的现金流,这个是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只是不断地烧钱,期间没有现金流进来,那企业就撑不下去,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上海观察:你觉得自己能够连续创业最重要的个人特质是什么?

 

俞阳: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吧。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后来对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很感兴趣,就去新西兰读计算机了,这首先就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另外,我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跟很多企业打交道,也喜欢去了解他们的产品和运作模式,这些后来都能派上用场。

 

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也充满好奇。大家都是每天24小时,我就很想知道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创造出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就像特斯拉(Telsa)的CEO马斯克,他的创业就是天马行空,涉及在线支付、电动汽车甚至火箭发射,可以说他就是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

 

上海观察:创业对你而言,最大的得与失是什么?

 

俞阳:失去最多的应该是时间。

 

原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有个比较好的平衡,朋友聚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能兼顾到。创业之后就比较难,每天除掉路上3小时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差不多是10个小时,因为很多时候都在思考。再除去睡觉、吃饭,每天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也就2个小时左右了。

 

收获最多的是经验和资源,知道哪条路走不通,包括对趋势的判断、结识了一批有创业资源的人等等。

 

“打工心态”不适合创业

 

上海观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梦想创业,但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在什么方向努力,你对他们有些什么建议?

 

俞阳:我的建议是,年轻人最好先在大公司做个一两年,熟悉公司体系如何运作,再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判断的趋势选择创业方向。

 

现在很多人是凭着一股热情去创业,如果趋势判断对了,也可以做出一个小而美的企业,但是很难做大。因为创业者可能对财务、人事、行政要做什么都不太清楚,所以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还是有必要的。

 

另外,在创业之前,最好能和业界的精英人士多接触和请教,避免被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所局限。

 

上海观察:很多人出创业动机是希望能一夜暴富,对创业致富这件事,你怎么看?

 

俞阳: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创业宣传都是在关注创业成功的人,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创业也能成功,就像很多人看到有人中彩票大奖了就觉得自己也能中一样。

 

但是创业过程中的艰苦,说的人就少得多。其实,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创业企业中,存活超过两年的企业的比例非常低,大约在10%以下,能活下来的是很少的。

 

所以,如果年轻人有时间、精力和一定的启动资金,可以尝试创业。但这种尝试的结果,不一定是发财,最大的意义可能是获得一定的经验值,知道哪条道路是行不通的,避免未来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能获得成功,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

 

上海观察:现在也有观点认为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创业,你觉得哪种人是不适合创业的?你对合作伙伴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俞阳:“打工心态”的人最不适合创业。这样的人不追求整体结果,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就好了,别人的事情都和自己没关系。但是创业是要看最终的整体结果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只管自己的一块。

 

另外,特别看重生活和工作平衡的人也不适合创业。创业注定是一件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不接受工作占用私人时间的人很难适应。

 

我挑选合作伙伴的话,一个是根据自己想达成的目标,来看需要寻找什么样的人才和资源去完成这个目标;另外就是适合完成这个目标的人一定要有责任心,性格上能否适应团队作战等等。在选人上,总体还比较偏向理性。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