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校长谈综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在线 2016-09-13 11:5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俞立中
9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公布了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今年年内,沪上其他高校也将公布。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实施差异性选拔的方法之一。如若引导不当,一味追求考试的高分,让学习只为了考试,那么不仅违背了教育本质,也造成了教与学在理念、方法和成效上的扭曲;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具有牵动意义的。面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教育界乃至社会舆论认识到这是改革的抓手,关系到民族与社会的未来;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往往习惯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所谓“公平”,觉得应试的努力目标更容易把握,担心考试招生制度的变化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此,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还需顾及到教育原则、社会现实及公众心态。然而,教育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跨出这一步。

上海根据国务院文件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文件已率先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实践国务院文件中提及的“两依据、一参考”,也将在2017年招生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四所知名高校近日推出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既有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共同之处,也体现了学校在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方面的独特之处,很好地体现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科学选才制度。尽管在四校的实施方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只是作为重要参考,但起到了导向作用,显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选拔方式以及高校在评价选拔上的自主性。

记录和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更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权,更好地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给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选拔适合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鲜活、更全面的信息。显而易见,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评价方法、计算机排名投档,不利于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类型的专业,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拔录取与其目标、定位和特色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学生。

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学校在招生选拔中特别强调了适合性,重视学生个性与表现和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匹配。优秀并不是根据成绩掐尖,总体学业成绩在前10%或20%就应该在优秀之列了,而我们的重点是通过校园日活动考察、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养,特别是人生志向、兴趣爱好、探究与求新意识、亲和力与团队精神、文化理解与交往能力等。这是与学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如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能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特点,提出其重点关注的能力素养,不仅可以使大学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更有特色、更加多样化,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多样化追求。学生选择机会多了,也就不会因为一个学校的拒绝而感到失望。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一个标准,而且是定量的标准,需要有理念转变的过程。我们在这两年的招生中,也有学生和家长希望学校在选拔录取时有明确的分数线或定量标准,也会拿分数来相互比较,但只要学校坚持人才选拔的个性化模式,慢慢地社会将接受我们的理念。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新的探索,在实施中要防止功利化或流于形式的可能。在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表现、学习兴趣、社会实践、艺术修养等,更要关注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语言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视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走向和发展动力,这些因素应该成为我们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如何避免概念化?如何保证记录的客观准确?如何从客观记录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些都需要积极谨慎的探索,而作为“参考”也体现了“谨慎”和“探索”的含义。

 

题图来源:本人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