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不诚信吗?诚信教育经典案例测得“大中小”差异数据

教育在线 2016-08-21 19:4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在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所有指标都显示大学生对诚信考试的态度远远比中、小学生消极。比如,承认“有时也想作弊,却又不敢”的大学生占19.67%,这与中学生9.89%和小学生6.25%有10至13个百分点的差别;反之,认为“即便安全,我也不作弊”的大学生占18.6%,却低于中学生20.57%、小学生26.27%。

8.26%的大学生、7.23% 的中学生、6.19%的小学生认为“讲究诚信,太老实了,会吃亏的,不会坚持”;同时,27.27%的大学生、27.10%的中学生、19.24的小学生认为“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确保做到诚信,只能尽力而为”。

 

作为“上海‘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一部《大学生诚信教育经典案例》在2016上海书展上首发,其中披露了以上抽样调查数据,引人关注、发人思考。这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主持完成的面对上海市大中小学师生诚信状况调研结果——是否意味着存在一种“越长大越不诚信”的人所不愿见的“规律”?

 

“老实人”认同率渐走低

 

调查中,诚信的涵义分解为学习工作、为人处世、自觉自律、遵纪守法等具体指标,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诚信具有“在学习上实事求是,工作上认真负责”的涵义认同都是最高的,总体比例为80.79%;对于“在生活中待人真诚,恪守信诺”的重视程度达75.92%,次之;同时,认同诚信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做到言而有信”的学生有64.31%。

 

根据这项调查,认同诚信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学生只有68.53%,该选项大学生组的认同率(64.24%)低于中学生组(72.53%)、小学生组(66.20%)。问卷设计者认为,对“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认同率较低,这可能与“老实”一词的涵义复杂有关——老实既有诚实守信的意思,又有木讷寡言的意思,而后一层意思在当前并不受人青睐。

 

关于大学生诚信的问题,面对“在校园生活中您是否曾有过不讲诚信的行为”的选项,大学生中的31.08%选择“是”,68.92%选“非”。其中,不诚信行为主要见于“同学交往”(16.33%)、“论文、作业”(15.26%)、“考试”(9%)、“师生交往”(5.66%)。

 

作弊态度随年级升高而消极

 

令调查者不乐观的是,学生们对考试作弊的态度随年级升高而越来越消极。虽然高达82.93%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就要“在学习上实事求是,工作上认真负责”,但在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所有指标都显示大学生对诚信考试的态度远远比中、小学生消极。

 

比如,支持“作弊者应感到羞愧,并受到处罚”的大学生占53.01%,比中学生66.34%和小学生66.43%要少13个百分点;又如,承认“有时也想作弊,却又不敢”的大学生占19.67%,这与中学生9.89%和小学生6.25%,也有10至13个百分点的差别;还有,认为“无所谓,有机会我也会作弊”的大学生占8.72%,而中学生是3.20%、小学生为1.06%;反之,认为“即便安全,我也不作弊”的大学生占18.6%,却低于中学生20.57%、小学生26.27%。综合上述,对待考试诚信抱有坚定态度的学生并不多,而且,年级越高,作弊的意愿越强,羞愧感越弱。

 

如果在作业中有抄袭现象,会因此受到惩罚吗?回答“基本不会受惩罚”的大学生有29.64%,中、小学生只有14.65%和12.18%;回答“个别课程的老师会惩罚”的大学生33.67%、中学生23.28%、小学生21.74%;回答“多数课程的老师都会惩罚作业抄袭者”的大学生26.02%、中学生53.88%、小学生56.32%。可见,大学教师对诚信的教育通常仅限于口头说教,与之相比中小学则有更多的诚信行为管理。

 

调查主持者认为,当前,从小学到中学,对诚信的积极认知逐步增强,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阶段并没有得到全面延续。因此,数据表明对诚信意义的认同度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减,这与不同年龄学生对于道德环境、道德行为效果等方面的观察和体验相关。“学校对作业作假、考试作弊的行为缺乏惩罚,这可能是作弊、抄袭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诚信教育也应早日“三进”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极少有80分以下的。对比数据可见,在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的语境中,学生对诚信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倾向于自身的微妙变化。这种“严人宽己”的评价方式,也表现为在改善诚信环境时,人人等着别人先改变,而不是从自己做起。这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诚信行为选择,即青年学生可能认为讲究诚信的成本远远大于不诚信的成本,不诚信的行为在现实中的收益却远远大于诚信的收益。

 

因此,从政治诚信到经济诚信,从学习诚信到就业诚信,以及生活诚信,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结合多重经典案例,应当早日做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脑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作为此书主编,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许玫表示,“立信”二字既是校名也是校训,系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会计教育家潘序伦选自《论语·颜渊》,为此学校正逐步构建起一个诚信教育体系,融入办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融入规章制度、融入节庆文化、融入校园环境。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获悉,《大学生诚信教育经典案例》一书已作为今秋学期立信新生诚信教育课必修教材,也成为市教委上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项目“信扬华夏——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