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翟天临论文风波背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追问,它涉及的面更广!

思想汇 2019-02-11 17:3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强 敦帅
真相究竟如何,恐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证实。但若属实,那就引发一个追问:为什么在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娱乐圈,也会有人热衷学术造假?

近期,“学术打假”的风刮到了娱乐圈。演员翟天临因为被质疑“为什么博士毕业了,但是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真相究竟如何,恐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证实。但若属实,那就引发一个追问:为什么在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娱乐圈,也会有人热衷学术造假?这恐怕与长期以来在人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脱不了干系。

 

“四唯”现象由来已久,成为人才评价机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日前,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清理各部门、各单位长期存在的“四唯”做法,期望打破长期以来片面强调量化指标的人才评价,推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改革“四唯”评价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缺失、技术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高技术产品自主品牌出口率约为10%,对外技术依存度超50%,相当一部分创新指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譬如,日本的研发投入总量只有我国的40%左右,但其科技进步贡献率却在70%以上。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速度优势,但总体运行效率偏低,产出质量不高。

 

同时,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下,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崛起的戒备心也普遍增强,我国通过开放获取外部科技创新资源正变得越来越困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受到较大影响。

 

当前,我国正从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向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科技人才尤为重要,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首要驱动力。然而,我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仍缺乏活力,严重束缚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新时期,我国的科创人才评价工作既需承受内部改革压力,也必须应对外部的严峻挑战,改革“四唯”评价已是迫在眉睫。

 

清理“四唯”弊端刻不容缓

 

随着科技创新事业的深入发展,“四唯”现象在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院士评选等活动中开始出现并泛滥,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清除“四唯”弊端刻不容缓。

 

“四唯”评价直接导致学术活动功利化。首先,由于缺乏对研究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的必要关注,学术活动缺乏创新动力,原创性、开拓性、独特性成果较少;其次,评价导向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导致学术研究追求“短平快”,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基础研究得不到应有重视;第三,错误导向下的“高收益”诱惑,导致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第四,“四唯”导向下,项目申请和成果评价更多关注职称、头衔、帽子等因素,研究质量反而被忽略。同时,出现了各种利益抱团现象;第五,“四唯”导向滋生的畸形需求,使得部分学术期刊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该纯净的学术圈商业化运作泛滥。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揭秘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显示,某公司参与论文造假与买卖,仅2015年就招揽了4680余单生意,客户名单涉及500多所高校的学生,论文买卖的黑色产业链越做越大。

 

“四唯”评价导致人才培养被忽略。在“四唯”评价导向下,科技人才更加注重研究本身,相对忽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被人为分离开来,致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普遍存在。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实施“ 非升即走”政策,主要考察新引进教师的研究成果,而非人才培养绩效。在这种评价制度下,之前深受学生欢迎的清华大学外文系写作老师方艳华的转岗和“清华第一助教”微积分老师阎浩的离开一度引发社会热议。

 

“四唯”评价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四唯”导向下,科技资源的配置往往更加注重资历、帽子、头衔等因素,项目申请更多看重论文数量和职称,造成学术研究变味为争夺资源的游戏,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严重。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在所有科研人员中,科研经费最多的5%的人占有了全部科研经费的65%,10%的人占有全部经费的近80%,20%的人占有全部经费的近90%。一些具有强烈学术愿望,并初具科研能力的年轻人在“四唯”导向的资源争夺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树立新型导向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因此,清理“四唯”活动,改革人才评价方式,树立新型的质量、贡献、影响的评价导向势在必行。

 

树立质量导向,是指人才评价应该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内涵。质量导向的人才评价,要打破盲目追求数量的做法,着重强调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对新知识形成的探索和推动价值,对新技术领域的开拓和推广意义。譬如,学术论文评价可关注他引情况,专利质量评价可更多关注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实现等情况。

 

树立贡献导向,是指人才评价应该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对现实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需要更加看重其成果的应用价值及其在提高生产、改进缺陷、推动发展、优化结构等方面的现实效用。例如,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多项技术成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形成社会贡献的有力证据。

 

树立影响导向,是指人才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其研究成果在学术及社会领域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及所处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地位。譬如,可以将在国际主流媒体上正确发声、在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等指标列入评价体系。

 

破除“四唯”弊端,树立新型人才评价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四”不仅仅指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四个方面,而是泛指人才评价中片面强调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帽子、年龄、头衔、项目等量化指标;破除“四唯”就是在人才评价中,不能仅仅以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清理“四唯”弊端,创新人才评价,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唯论文”,不是主张不进行学术研究,而是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唯职称”,不是否定专业技术职务的能力认定作用,而是强调与“职称”相匹配的研究质量和产出效率;不“唯学历”,不是忽略学习经历的重要性,而是主张依托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产出更多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不“唯奖项”,不是不再鼓励奖项激励,而是要充分发挥奖项的正面激励和引导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科学化、全面化、创新化,坚持数量与质量结合、道德与才能并重、贡献与影响共进,才能真正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图片编辑:邵竞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