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同济规划师扎根杨浦社区一年,这12个街镇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上海屋檐下 2019-01-11 11:0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社区规划师项目启动于2018年初,12名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正式被聘任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一一对接区内12个街道镇。

 

去年夏天,杨浦区大桥街道的居民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来自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陈泳教授带着一群本科生,冒着38度高温沿着沈阳路边走边看,时而在笔记本上做记录,时而停下脚步与居民聊上几句。

 

“希望老菜市场周边的环境变得整洁。”“我在住在河边,却从未享受过滨河空间……”“大桥下面的空间或许可以利用起来做一个篮球场?”居民的一个个小心愿经过设计师的巧手,将逐步变成现实。

 

一名规划师对接一个街镇,让同济大学教授走进社区主持微更新设计的“杨浦区社区规划师”项目已在杨浦12个街镇实行了一年,形成12个街镇的微更新项目设计方案并经区规委会审议通过,今年将逐步实施。昨天下午,12名杨浦社区规划师在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咖啡厅聚首,谈谈社区规划的那些事儿。

 


建言:让社区微更新跳出“条线”

 

社区规划师项目启动于2018年初,杨浦区与同济大学联合举行社区规划师签约仪式,12名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正式被聘任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一一对接区内12个街道镇,为该街道镇社区更新工作提供长期的指导和咨询,在全市首开通过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来加强社会治理的先河。

 

12名规划师,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理念。景观系刘悦来老师主持五角场街道铁村小区中心花园微更新项目与政立路580弄美丽家园项目,带领居民建立共治花园,不仅改善了景观,还让所有居民都参与进来。建筑系王红军副教授是历史建筑保护专家,他负责的定海街道将厂房改造融入微更新项目中。负责延吉街道的同济规划院梁洁总工将科普与微更新结合,深入社区举办“小小规划师”公益课堂……

 

一年来,同济规划师走进社区为居民改造老旧空间。

 

在一年的社区实践中,规划师扎根社区,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目前我们在街道的角色还是单一的设计师。”王红军在实践中发现,街道每次找到他都是带着项目来的。“我们有一个街区需要重点整治,王老师帮我们设计一下?”“某小区想做个社区小花园,王老师来看看……”王红军认为,社区规划师应从单一设计师转变为策划者和推动者,可以从规划的角度为街道提出一些重点项目,并推动不同街道和部门实现横向合作,让社区微更新项目跳出“条线”。

 

王红军在实地考察老社区弄堂。

 

“目前上海的微更新项目遍地开花,杨浦的项目应该做出杨浦特色。”负责四平街道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健康如何跟社区结合、特色街道整治、无障碍城市系统建设等,都可以在杨浦范围内做成样本,抓住每个项目的类型和理念,形成在某一领域的集中示范点,这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微更新项目的带动作用。

 

张尚武与居民交流更新方案。

 


改造:从一条路到一个街区

 

社区规划实践是怎样进行的?去年夏天,记者跟随陈泳教授走进大桥街道沈阳路街区。这是一个东界杨树浦港,西邻杨浦大桥,南北由杭州路、平凉路围合成的矩形区域。自2000年以后,街区从原来的产业基地与工人聚居区逐步置换为融医院、办公、商业、小学、宾馆与各种类型的住宅的生活型街区。

 

沈阳路街区。

 

“这片区域的问题在于不同属性的产权用地呈现碎片化地聚集在基地中,它们各自只关注自己内部的发展,独善其身,却不重视街区整体公共环境的共同维护与改善。”陈泳指了指车水马龙的街道说,各个使用者都希望街道是为自身服务的,却很少考虑别人的使用需求,因此街道上人多、车多、停车多,却缺少公共空间。

 

记者走访了几个点,发现这种现象在街区里并不罕见。红房子医院与杭一小学附近,每到早晚高峰时间,两方的车流就会汇聚于此,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社区菜场长期对周边的长城饭店带来噪音干扰,渭南路沿路民居的违章搭建影响了周边绿地汇方的楼宇形象……

 

长城饭店周边区域。

滨河区域。

红房子医院旁道路。

商铺与办公楼周边道路。 均 黄尖尖 摄

 

上海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大多集中在一个小区广场、一条马路,沈阳路街区项目是一次对整个街区进行整体规划的尝试。陈泳带领着他的本科生团队深入社区内部,让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走进街区内的各个重点改造点位进行调研和方案设计。

 


融入:3个月的“街区针灸”实践

 

占地1.6万平方公里的街区,记者把各个点位走一遍需要2个小时,而在项目组进行的3个月时间里,陈泳带领的大学生团队几乎每天都要来来回回走一遍,与居民进行访谈、对街区的人流车流量进行统计、设计方案并实地对照,为老社区改造了桥下空间、医院旁道路、历史风貌建筑与菜场周边的新旧交错空间……

 

陈泳带领学生走访街区。

 

在菜市场和长城饭店区域,商贩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菜市场周边的停车乱象。同济大学本科生史瑞琳小组在走访了现场以后,在沈阳路与眉州路沿街商铺的后面发现有一座废弃的老机电厂厂房。设计小组将厂房纳入方案当中,去除厂房部分楼板形成中庭空间,打造一个有利于社区交流的“城市客厅”。建筑底部有社区菜场、集市与咖吧;中部布置公共食堂、社区图书馆、健身中心与公共教室;上部布置联合办公空间;屋顶设置社区菜园与观景平台,提供休闲活动场地。

 

废弃仓库现状。 黄尖尖 摄

学生设计的“城市客厅”。

 

在基地西侧的杨树浦港沿岸区域,由于沈阳路段空间长期封闭导致人流量稀少。学生劳艺儒小组的设计打开了北段区域的封闭栏杆来连通滨水景观通道,形成连续的滨水步行环境。南侧的设计主要考虑杭州路第一小学学生、周边居民和红房子医院的需求,在桥头设置休闲书吧、利用堤坝立体化设计停车位等;同时将防水堤坝与不同高差的休闲绿化平台及坡道统一设计,为市民提供丰富变化的亲水游憩场所。

 

滨河空间现状。 黄尖尖 摄

学生设计。

 

上海的桥下空间经常成为城市畸零废弃的地块。在杨浦大桥区域,周逸文小组则发现大桥下的地面空间虽然被车道包围,但竖向的桥下空间资源有待挖掘。于是小组在大桥下设计了户外运动与休闲的健身场地,同时考虑到居民过街的需求,架设过街天桥与楼梯。整个设施顺应高架桥形态,加入漫步环道补充建筑中的运动功能,让街区周边人群在不同高度处体验城市景观。

 

杨浦大桥下现状。 黄尖尖 摄

学生设计的“桥下空间”。

 

“这样的设计课题不同于以往,它是一个真实的项目,基地、使用者和设计目标都真真切切地存在着,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究、解决。”五年级本科毕业生周雨茜说,为了得到确切的数据,他们在基地上一遍又一遍反复测量;为了了解使用者需求,他们走上街头,与当地的居民、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为了完善方案,在方案推进过程中与居民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改进方案。

 

“对于一个规划师而言,设计永远是问题导向的。”陈泳表示,深耕社区,发现问题,社区规划师的经历对设计师来说是宝贵的,而他也继续致力于社区更新项目,通过专业力量介入全面提升社区更新项目品质,探索出一种成本低、可参与度高、易于复制推广的微更新实施路径,促进社区居民积极有效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

 


链接:杨浦12个街镇的微更新项目设计方案目前经区规委会审议通过,将逐步实施。

 

新江湾城街道时代花园小区东侧绿地改造

 

定海街道隆昌路542弄小区绿地及厂房改造

 

江浦街道打虎山路公共空间微更新

 

控江街道控江四村中心绿地改造

 

平凉街道明园村公共中心微更新

 

四平街道四平路1028弄社区空间微更新

 

五角场镇翔殷三村中心花园

 

五角场街道铁路新村小区中心花园改造

 

延吉街道延吉二三村小区中心花园改造

 

殷行街道开鲁三村中心花园改造

 

长白街道安图新村38号小广场改造

 

大桥街道中王小区(眉州路950-956号)公共空间微更新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黄尖尖
本文摄影:黄尖尖
本文规划设计图:均由同济大学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