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改变命运”刷屏,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红利远不止于此

华东局 2018-12-18 08:2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孔令君 朱凌君
“1+1+1+1>4”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最近很火。上周,苏浙沪皖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联动发展的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制;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整体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具有区域特点、中国特色、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教育体系,形成亚太地区教育高地。

 

长三角老百姓关心的是,未来能享受到哪些教育一体化红利?

三省一市分管副省(市)长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李立基 摄

好学校正“走出去”

 

苏浙沪皖各地尤其是中小城市与农村,能在一体化中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这是人心所向。

 

上海的好学校正“走出去”。今夏,作为华东师大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校地双方启动共建“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实验中学”。这座完全中学,选址湖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山街道,由当地城投集团投资约6.5亿元建设,预计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同在浙江,新建的“上海师大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更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12年一贯制学校,上海师大基教中心主任施斌告诉记者,这是一种“UGBS”模式,通过大学(U)、政府(G)、企业(B)、中小幼学校(S)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落地。

 

事实上,“UGBS”合作模式已在长三角产生不少成功案例。在江苏,华东师大与盐城市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城南新区合作共建“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包含初中和高中,上海师大与苏州吴江也在合作办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望明年建成。在安徽,大运河之畔,华东师范大学星源淮安实验学校今年落户淮安市清江浦区;在合肥长丰县,包含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上海师大附属合肥实验学校”明年有望招生。

 

在职业教育领域,长三角协作起步更早,步子更快。在浙江省嘉善县人民大道505号,上海杉达学院嘉善校区的酒店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来自荷兰国际管家学院的培训师戈顿·芒罗给就读“高级管家方向”的36位学生展示西餐礼仪。在这里,一把餐刀、一块桌巾均按照行业标准配置,给学生最佳实训环境。该专业学生,在嘉善完成两年学习后,还回到杉达位于上海浦东的校区继续深造。在上海杉达学院嘉善校区,芒罗这样的外籍教师有10余人。当然,不仅是上海的好学校带着品牌与理念走出去,苏浙皖之间以及省内各城市之间,教育一体化、均衡化的努力从未停止。

 

日前,首批4家“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已宣告成立。其中,新组建的长三角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由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三省一市相关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都来加盟,组成了区域性非营利性的职业教育集团。截至目前,已有170家单位加入这一集团,其中高职院校32所、中职学校55所、企业及行业协会83家。与此同时,浙江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江苏软件职教集团以及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也分别设立,差异化布局、错位式协同,推进相关优质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打造长三角“职教人才成长带”。

2011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浙江举行。 采访对象提供

集跬步而至千里

 

跨省合作建学校,不过是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表象”,更丰富的人才与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常态。比如今年10月,长三角教师队伍建设交流大会特别引人注意,这不仅是一场交流会,更是一次长三角规模空前的联合招聘会,优秀教师展示、特级教师和特级校长的专题讲座也能在大会上看到,借交流促创新的长三角教师生态圈呼之欲出。

 

长三角的教育协作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2009年首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苏浙沪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机制,会商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交流合作的零散局面。2012年,安徽省作为区域教育协作主体正式加入。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首份关于区域教育合作发展的专门性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些年,协议也签了不少。从2012年安徽省教育行政部门加入到现在,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高校与地区共同联合签署的合作协议多达近60份,围绕协议开展的合作项目超过40多项。2017年,上海继续深入推进区域教育协作,新批准了近30个教育协作新机制项目。

 

近十年来,长三角在教育领域的“共同体”与“联盟”层出不穷,各类教育论坛数不胜数,集跬步而至千里。比如“长三角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协作共享云服务平台”,实现了电子书资源服务三省一市高校图书馆全覆盖,平台电子书资源总量达33万册,面向长三角地区230余所、数百万高校师生服务,月均访问量达16万次,长三角高校图书馆由此结成大联盟。还比如,“大联盟”内部又有“小联盟”,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师范教育联盟、医药类高校联盟、新媒体协作联盟等等都已有了。再比如,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搭建起三省一市班主任成长、切磋的平台;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从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每次论坛主题均涉及三省一市基础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学校办学活力、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基于学分互认,长三角地区高校推进交换生联合培养,从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目前累计惠及三省一市近3000名大学生,他们藉此视野拓展和知识碰撞,享受到了跨省市同类高校的优秀教师和优质课程资源。“长三角交换生”有独特的优势,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学分互认,学生只交一次费,长三角地区高校学费差别也不大;另外,交流、沟通全方位,时间好衔接,家长也特别放心。

 

未来还值得期待的是,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已正式揭牌成立。三省一市合作方将设立并不断完善以开放大学为主的学分银行功能,探索地区间学习成果互认机制,探索学生校际流动与培养互认机制,推进地区内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

2011年在浙江温州,上海市闵行区鲍洁老师在长三角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上课。 采访对象提供

“跨省”教师与校长

 

在长三角,“交换”的不仅是学生,还出现了“跨省教师”,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既相似又不同,合作更促共赢。

 

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王安斌教授领衔,与地方政府合作,抓住滁宁城际铁路建设契机,共建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王安斌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轨道系统设计软件和减震降噪轨道系统研发,先后开发十多个设计或分析软件。他们手中“一种防钢轨倾覆的扣件组件”和 “一种具备抗钢轨倾覆功能的弹条”等新专利,扣件形式结构简单,无需增设零部件,用通用工具就能安装。除了王教授,工程大还选派干部挂职滁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天长市副市长等。

 

不仅国家级人才,被喻为“青椒”的青年教师也活跃在长三角。作为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的“科技特派员”,刘成任职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党委副书记,被推荐为江苏省第十批科技镇长团一员。其主要精力就放在当地的“上海电机学院工业设计中心”,这里成为电机学院与如东县合作的关键项目,今年正式投运。最近,上海电机学院首次获批建设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件热制造中心;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同时获批2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座上海地方高校的电气学院与江苏华源防爆电机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华源)节能电机中心,其材料学院又与江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特种光纤(江东科技)中心。

 

“长三角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培养”项目自2011年起实行,每批挂职一个学期。这些年来,上海共选派35名高校中青年干部赴苏浙皖高校挂职,同时,上海共接收50名苏浙皖三地高校中青年干部到沪上高校挂职。

 

未来,苏浙沪皖还将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构建“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包括推动联合国二类组织“上海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的协作机制,共同开展相关师资培训。在新成立的“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框架内,不仅联合举办招聘会议、联合引进海外人才等,还探索建立“长三角访问学者”机制等。

2009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采访对象提供

更高质量一体化

 

教育一体化,服务于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12月13日,三省一市签约当天即行动,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会同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三省一市各大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

 

长三角正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城市建设成果适宜城际分享。同济大学团队经多年潜心研发首推“公交医生系统”,不仅成功应用于上海公交服务品质提升,还助力了宁波智慧公交信息平台搭建。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杨晓光教授告诉记者,在城市管理者在可视化平台上,乘客刷卡及手机数据、公交班次调度数据、车辆工况数据、路面交通控制信号数据等,不仅可“一图看懂”,而且能“对症下药”,比如建议调整公交时刻表、变更站点位置、增减公交专用道等。

 

与“公交医生系统”一样,众多长三角高校携精品成果走上今秋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平台,在高校展区的4场企业需求发布会中,有3场是苏州创业园、安徽滁州、江苏扬州等地企业集中发布技术需求,现场寻求与高校产学研对接。

 

对接国家需求的战略性产业,也是长三角高校社会服务的聚焦点。为了“中国芯”,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等名校共建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同时集纳了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3家、中科院集成电路研究机构3家、国内集成电路设计骨干企业8家,以及国内最大的两家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跨地域平台模式下,复旦大学首创的半浮栅器件与产业界产生合作,40纳米首款低功耗CPU/GPU高速低功耗缓存芯片流片成功;而嵌入式CPU技术,由杭州中天公司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协同创新,也取得技术突破。未来,三省一市将依托上海张江、浙江之江、安徽合肥等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形成需求导向的联合共管机制,规避不必要的资源重复投入,而取得“1+1+1+1>4”的多赢效应。

 

编辑邮箱:konglj039@jfdaily.com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