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走走,嘉善路棚户区里的花朵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8-01-27 15:00
摘要:18岁那年,走走考上复旦大学离家,老宅土地上建造起新楼盘。1981年春天,养母带她回的那个家,嘉善路526号,已经不复存在。对她来说,偌大一个世界,偌大一个上海,如果有哪里真正算得上是家,还是在这里。

3岁,走走从江苏被带到上海,被独自留在肇嘉浜路街心花园,直到养母发现她。10岁,走走放学回家时推搡了邻居的孙女,被邻居爆出被领养的身世,她回到自家小楼,一声不吱。18岁,走走考上复旦大学离家,当时整片棚户区已经被动迁,老宅土地上建造起新楼盘。1981年的春天,养母带她回的那个家,嘉善路526号,一幢独立的小楼,已经不复存在。

 

人们说,这里是棚户区。但在走走的描述里,棚户区里有花。邻居们都在家门口的搪瓷碗或废痰盂罐里种下植物。风一吹,家家户户门口,一簇簇鲜艳的颜色晃悠。

 

像一个村庄虽然被新建的水库淹没,但当年在村里长大的鸟,还是会按时到水面盘旋一样,长大后的走走写下了关于童年故事的《棚户区》,最后在买房时,也买到嘉善路边上。对她来说,偌大一个世界,偌大一个上海,如果有哪里真正算得上是家,还是在这里。还是要回到这里。


肇嘉浜路街心花园


嘉善路,原名甘世东路,北接复兴中路,南抵肇嘉浜路,横穿永康路、永嘉路和建国西路。因为地理位置四通八达,曾在1941年3月,被选为新四军上海办事处所在。

 

当时,新四军上海办事处位于甘世东路兴顺东里(今嘉善路140弄15号),杨斌任办事处主任。这是一幢两层楼房,地理环境好,弄堂可分别通向永嘉路、嘉善路,进出十分方便。办事处还有3个固定联络站,分别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益星商店、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一家烟纸店和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华北煤业公司。另有一个报关行,设在福州路中段。从上海到根据地开辟了两条秘密交通线,东线经南通任家港、天生港、海门青龙港进入苏中四分区,西线经如皋张黄港、靖江新港到达苏中三分区。

 

资料显示: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建立后,输送各类人员赴新四军根据地。江苏省委陆续抽调40余人作为新办工作人员,至1942年底新办结束的两年间共输送1700余人,大多是工人、职员、学生,也包括部分文化界人士,为发展壮大新四军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新办承担了掩护和护送各根据地领导路过上海或来上海治病等工作。1942年底因“新办”已完成历史使命,加之环境日益险恶,党组织决定撤销该机构。

 

195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治理肇家浜。经过填埋河道、种植绿化等大量工程后,1956年12月29日,作为上海工人亲手兴建的第一条林阴大道,肇家浜被正式命名为“肇嘉浜路”,至1957年,肇家浜全线填平,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合并,成为上海市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原河边居民1704户迁入漕溪新村。肇嘉浜路上,枫林桥十字路口的中心开辟了一个花坛。

 

12年后的1969年,离开原位于南市区的娘家,一个到徐家汇“市百六店”工作的年轻女会计,以单位为圆心开始找房子,最后她看中嘉善路一幢独立的小楼,用掉全部积蓄——550元买了下来。

 

从家门出去,右转再右转,走上大木桥路,就能走到肇嘉浜路。会计喜欢这条林阴大道。1981年,会计买菜后经过肇嘉浜路的街心花园,看见被独自留在那里的走走。会计给她削了苹果吃,然后给了她一杯酸奶,但女孩还是哭闹起来,想要妈妈了。她说,我就是你的妈妈呀。最后会计带孩子回家,把孩子脖子上挂着记录生日的卡片摘下来。

 

去警局报好户口后,这块卡片就不见了。走走留在上海,会计有了养女。

 


一桶橘黄色刨冰


嘉善路526号是一幢小小的二楼建筑。建筑位于一片棚户区中。棚户区紧邻一家纺织厂。大部分棚户区的居民都是纺织厂的工人。清早起来,家家户户都拎一只煤炉到路边生火,周末,纺织厂的门卫很默契地放居民进厂洗澡。到了夏天,厂里的工人会带出一大桶橘黄色的刨冰,给孩子们吃。整个区域的居民彼此知根知底。

 

有时小孩子到邻居家玩着玩着到了开饭时间,这户邻居家的大人就会顺势招呼来玩的孩子一起吃饭,那孩子也就坐下一起吃饭。没有隔阂,也没有客套。因为大家都是这样长大的。身在其中,没有参照,也就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匮乏。去平江路上小学的路上,走走总是能经过一棵高大的泡桐树。泡桐树边上有一所辅读学校,上学和放学途中,能看到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出来捡泡桐的落花。他们一脸无忧无虑。走走也是。

直到10岁时,她推搡了邻居的孙女。邻居情急之中骂出口:到底是路上捡来的。一个街区里人人知道,但无人戳破的秘密,暴露了。

 

走走回到自家小楼,对着镜子研究自己的长相,再对照妈妈的照片看妈妈的长相。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她想悲情地哭一会,但没有哭。她只是从此以后说话声音没那么响了,在家也不弄出声了,走路也不那么敏捷了。她才10岁,但是忽然懂得了“深思熟虑”这个词的意义。

 

这几年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纺织厂工人开始下岗。邻居里一多半家长失业,在本该上班的时候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这么多人在不该出现的时间段密集地出现在生活区,显得逼仄突兀,也让走走心惊:自己人到中年的时候会不会有一天也忽然下岗,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她开始在功课上用心。

 

在这个没有一个大学生的街区里,走走考上市重点市二中学,然后遇见许多出身太原路、武康路的同学,才第一次知道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之外,有同龄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拥有自己难以想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上世纪90年代末,嘉善路动迁。妈妈为了让走走安心备考,在嘉善路又住了两年。走走十八岁时,考上复旦大学,嘉善路已经动迁得差不多了。不久之后,这里造起了一个新楼盘:梧桐花园。2004年,走走工作,自己赚钱,租房回到梧桐花园,从高处望下去,整个地块近万平方米,堆满建筑垃圾,那些已经搬空但还没被拆掉的房子,成为拾荒者临时的家。


生活继续上演


嘉善路的邻居,被集体动迁到上海南站附近。本来一些因为下岗而陷入困顿的家庭,倒是因为这一次市政规划而重新获得转机。走走童年的伙伴,也多在上海南站附近继续自己的生活。有一次走走回南站的新家,看到地铁站门口招徕生意的“黑摩的”师傅,正是童年常常捉弄欺负别人的邻居小哥哥。

 

走走妈妈过去是很要强的,总是不太愿意和邻居们往来。在没有读书氛围的街区里,妈妈要求走走从五岁开始,每天五点起床,沿着肇嘉浜路晨跑、练习武术、学习法语。离开了嘉善路,现在妈妈倒是很愿意和老邻居们一起玩了。像一部关于嘉善路的电影完结,现在原班人马在上海南站附近上演了第二部。

 

走走20岁那年,一对夫妇找到妈妈位于南站的新房子。他们告诉走走,他们是她的亲生父母。他们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看到第三个孩子还是女儿,就想送掉,好生一个男孩。他们把走走从江苏带到上海,放在肇嘉浜路街心花园,远远追踪着妈妈抱走走走。他们知道走走在嘉善路的家,知道走走上小学和考上中学的消息。他们一直都知道。

 

走走拿了两瓶饮料给他们。然后看他们喝完,送客。

 

嘉善路现在看不到一点危棚简屋了。梧桐花园北面,是嘉御庭1期和2期,梧桐花园南侧,是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区和汇景苑,都是高档楼盘。保安按时巡逻的小区内,遍植树木花草。但都不是走走小时候看到的,棚户区里居民门口的那种花草。不是那种颜色,不是那种姿容。

 


走走,1978年生,作家。代表作:《得不到你》《房间之内欲望之外》 《棚户区》《上海夜奔》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