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劳模、工匠不走进中小学校园,何以践行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燕 2017-12-15 13:18
摘要: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要从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始着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小学阶段是劳动精神养成、劳动技能习得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新时代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

 

新时代赋予中小学劳动教育新价值

 

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包括价值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劳动实践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体验、认同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劳动教育过程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准则相融契合。

 

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劳动教育更倾向于尝试、感悟和技能的建构,能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敬业精神。劳动教育以技术应用和创新为核心,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态势,帮助每个学生建构符合个性且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技术素养体系,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风尚。

 

劳动教育的精神幸福性有利于促进个体丰富情感的培育。劳动教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目标进行统合,注重学生主动劳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灵修养、动手实践、合作互助、强身健体、感恩自然、孝敬长辈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提升,产生愉悦的劳动情感、不俗的情趣和超脱的意志。实践证明,在劳动中学生可以鲜明地展示才能、悦纳自己、增强幸福感,不断创造生活的美感、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新挑战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各地将推进劳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建立了16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岗位30多万个,取得了较好成效,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注重内容衔接,尚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上海劳动教育课程采取“一纲多本”的模式,教学内容上更加贴近学校、学生实际,注重各学段的纵向衔接,逐步递进。但部分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认识有限,引导中小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工匠的主题教育活动较少,只有少数学校举办过劳模、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活动。

 

注重有机融入,尚需促进“家、校、社”合力育人。上海中小学劳动教育已渗透日常教育全过程,能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指导之中。但劳动教育向生活渗透、向社区延伸、与家庭互动还有待加强。比如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手工居多,缺乏个性化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家政、烹饪、园艺的劳动内容占比较小。还存在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实践活动较少、部分家长溺爱子女不让孩子参与劳动等现象。

 

注重实践体验,尚需探索与创新性学习互动融合。上海以“学生实践和创新工程建设”为抓手,集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部分高中学校积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环境中遇到的劳动技术问题进行探究。但是,这种与创新性学习活动的融合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向小学、初中推广。

 

注重机制构建,尚需整合场地、师资、技术等资源。上海着力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协同联动、科研引领、评价督导等“四大机制”建设,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制度保障,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有序有效的开展。但部分学校地处中心城区,由于场地有限导致活动场地不够完备,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也是导致当前劳动教育成效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还未充分利用音像教材、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操作、实践、掌握技能方法的比例不高。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有新作为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学校中被弱化、家庭中被软化、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进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还需在关键环节、资源开发、模式创新、保障机制等方面有新作为。

 

在校内活动中全面嵌入劳动教育——要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挖掘创新元素,突出学校和地区特色,使学生在习得劳动常识、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提升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一惯性。要组建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开展工艺品制作、家电维修、班级装饰等融入生活的主题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了解社会。

 

加快共享资源整合,聚合劳动教育的协同力。要建好实践基地,加大场域资源共享。教育部门应建设更多的劳动实践基地,鼓励、支持中小学积极与校园周边的种养殖场、工厂、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联系,与各行各业投资合作建设劳动体验(馆)室,整合、利用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及勤工俭学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多样的劳动场所。要扩大教育共识,实现环境资源整合。不仅学校内部要达成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课程安排、条件配置上的整合,而且家庭、学校、家长及老师也要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劳动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要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师资资源配置。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园艺师等进校园,共享职业学校、少年宫、劳动实践基地的优质师资。

 

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感。要依据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发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的不同需要科学化地设计阶段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要提升劳动教育科技含量,将劳动教育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和创造才干,例如劳动教育与物理实验、业余无线电、电路知识等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自觉劳动意识。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喜爱的STEM课程、科技创新活动、探究性课题、研学旅行、传统手工制作的学习相结合,避免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式教育。

 

完善督导保障机制,增强劳动教育的长效性。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大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的内部与教育教学活动外部力量的合力,精心设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等,使其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提供物质保障,加大劳动教育专门的场地、专用的教学设备、劳动的安全防护、丰富的实践基地的投入,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要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对劳动教育实行规范化的课程管理,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估,将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纳入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栏目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