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看十九大报告给出的明确答案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红军 2017-12-12 06:06
摘要:如何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才是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一表述意味着,今后五年乃至相当长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超越了是否转变方式的问题,而面对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尽快朝着这一新目标转变的问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经过过去三十九年的改革开放,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早已从当初那个“懵懂小生”和所谓的后发国家,一下子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止2016年,中国以现价美元计价的GDP,已经从1980年仅占美国的6.67%提升到2016年的60.31%,中国发展的成绩已经让整个世界瞩目。然而,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因此,如何尽快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一,要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发展方式靠的是什么?一是靠数量和速度优势赶超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依赖较强的政府干预来对少数地区、少数产业进行政策倾斜;三是经济结构和地区结构在发展方面很不平衡,当时所依赖的理论是所谓的增长极理论;四是以大量的要素投入来较快提高产量,以大规模的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五是发展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展开,并且发展的环境代价很大。相反,我国未来几年要实施的现代发展方式,将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简单说,动力要创新,发展要协调,增长要绿色,开放是出路,共享是目的,也就是通过这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实现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稳步迈进。

 

第二,要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还必须找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过去三十九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在哪里?如果按照我国发展的顺序来看,先是农产品市场化,接着是纺织业、服装业的大发展以及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遍提升,后来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近年来,又是经济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开始发力。

 

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有关这一点,近年来学界和政策层面曾存在一定的争论。有人坚持线性思维,认为农业现代化之后是工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之后一定是信息和服务业现代化,因此,坚持认为脱实向虚的纯粹虚拟经济乃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其实,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看,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还在于实体经济上而不是虚拟经济上。原因在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来看还非常不稳固,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还相当低。比如,我国制造业中的大多行业还集中于附加值比较低的加工、制造、储运、分销环节,而不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设计、研发、销售和智能化、电子化控制等高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我国企业也是一样,尚处于中低端而不是中高端。因此,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重点还在于先进制造,在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于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方面。

 

第三,要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还要尽快转换我国增长的动力档次和体制机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目前的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正处于所谓的燃油汽车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比较高,对环境不太友好。要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减少汽车的能耗,就可以选择两个方法进行替代,第一个阶段方法比较简单,那就是尽快从低档位向高档位迈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第二个阶段,仅仅从低档位到高档位还不够,因为目前的动力机制并未完全转换,我国还必须彻底实现从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跨越、制造跨越、销售和消费跨越等。

 

我国未来要实现的增长动力转换也是类似的,即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而必须从原先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尽快转换到创新驱动。到底什么是创新驱动?如果按照熊彼特对创新的最原始定义来看,创新意味着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这意味着什么?技术可以有创新,生产要素可以有创新,技术与生产要素结合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创新。很显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家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意义上“春江水暖鸭先知”。

 

如果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特点,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的所谓创新动力,可能有如下方面:一是,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二是,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驱动;三是,政府以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容忍创新失败,鼓励观念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整个社会迈向创新驱动保驾护航。

 

第四,要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还要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过去三十九年的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需为主的需求侧带动,供给侧跟进而被动发展的。比如,早些年,我国鞋子、服装、家具等轻工业甚至不少中端甚至高端工业产品的设计、款式、工艺等大多来自国外,我国则专注于“三来一补”与简单的模仿和跟进。其结果是,中国国内的供给体系严重受制于国外需求和国际市场,显示出非常明显的被动性、脆弱性和结构同一性。很显然,这是非常危险也缺乏活力的。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环节的渗透和爬升,中国制造业多年外向型发展的学习效应已日益凸显,中国制造已经到了提高自身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时刻了。

 

如何提高我国的供给体系质量?我们认为,可以考虑的做法有,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资本劳动比的上升,推动劳动生产率的稳步上升;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与服务水平;提高经济体金融体系、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加强产品设计、制造、配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行业监督,保持市场的公平竞争;提高对违法、违规、违反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市场公平竞争行为的企业、市场行为等等的惩罚力度。

 

最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跨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更像是一个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的关口跨越,要顺利实现这一跨越,还要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我们发展的战略目标。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什么是市场机制有效?恐怕不但是机制运行有效,而是机制设计有效。什么是微观主体有活力?我们认为,它意味着国有、民营与个体共存,混合所有制有序推进,市场主体对价格机制反应灵敏,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而何为宏观调控有度?它肯定不是政府不作为,而是有效作为、合理作为。

 

如果如上的这些目标都能一步一步较好地实现,毫无疑问,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我国将顺利迈入中等发达国家阶段,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栏目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