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一条路的“微创手术”进行时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7-12-02 06:00
摘要:现在的愚园路,每走几十米就能邂逅一家“网红店”:独立书店、香水调制实验室、玻璃制作体验馆、花艺教室、分子料理冰淇淋店……当时尚元素注入历史街区,人们发现,弄堂资源被渐渐盘活了。

近日,随着“2017城事设计节”的举办,十余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更新项目集中亮相愚园路:原本只有图片和文字的名人墙,开辟成了可以“穿越”城市记忆的微型博物馆;狭窄的人行道被打开,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绿地和公共座椅;垃圾桶、停车线,随处可见的小设计改变着愚园路上人们的生活……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愚园路的城市更新就已开始。每一个细节的改造提升,就像一次“微创手术”,为这条年逾百岁的历史文化名路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小乱散”到“网红店”聚集


   

每天穿过愚园路往返于地铁站和公司的张诗然发现,一个多月来,这条自己通勤的必经之路正悄然发生着一些改变:
   

原来路上单调直硬的非机动车停车线,被绘成了自行车链条的图案,蜿蜒在停车带上,橙白相间的颜色亮丽灵动;
 


资料图片 
 

银行门口长长的楼梯上,蓝的、白的灯箱错落有致,来往的老人能坐在上面歇脚、聊天;晚上,灯箱发出暖融融的光,照亮加班人归家的路;
 

  
资料图片 
 

新换上的垃圾箱内侧涂上了黄绿两种颜色,干净清爽。专门设计的漏斗型开口使垃圾能被准确地扔进桶中,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改造后的一体化垃圾箱。   雷册渊 摄
   

“相比于这些引人关注的创意设计,近几年来对愚园路内在肌理的梳理和整体气质的提升更为关键。”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伟告诉记者。
   

2014年,愚园路新一轮的更新工作开始。刚刚完成老码头改造提升工程的黄志伟走进愚园路,他对当时的印象记忆犹新:“这里的弄堂就像一条条时间隧道,愚园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转身穿进小弄堂,每过50米,就像时光往后退了二三十年,很宁静、很安详。”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区中“小、乱、散”的商业形态,而这些仅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沿街小店,并不能为愚园路带来更多的目光。
   

正是从那时候起,“时尚街区”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愚园路的更新工程。
   

据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田骏介绍,从2014年开始,通过政府、国资企业和社会企业三方合作,从引入受电商冲击最小的体验式店铺和品牌店铺开始,愚园路已经完成了30余家店铺的业态调整。
 

改造前    资料图片


改造后   资料图片


现在的愚园路,每走几十米就能邂逅一家“网红店”:独立书店、香水调制实验室、玻璃制作体验馆、花艺教室、分子料理冰淇淋店……当时尚元素注入历史街区,人们发现,弄堂资源被渐渐盘活了。


改造前   资料图片


改造后   资料图片
 


从一面墙到一座博物馆


   

有人说,一条不长的愚园路几乎沉淀了上海整个近现代史的厚重。在老居民林青的记忆中,自己在愚园路上生活了六十多年,有两次“更新”令他难忘。第一次是1964年中法建交,愚园路改种了一批品种优良的法国梧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棵树都用笔笔直的钢管扶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次,就是近两年来愚园路的“华丽转身”。
   

然而,随着一家家“网红店”红火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怀着好奇来到愚园路上,担任义务讲解员的林青常常自问:怎么让厚重的历史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毕竟,这才是愚园路的“精气神”。
   

前不久,一场关于愚园路名人墙的“微创手术”让他看到了方向。
   

改造前,愚园路的名人墙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名人墙别无二致,只有单调的名人照片和生平简介。除了对历史感兴趣的有心人,路人一般很少认真参观。改造后,这里不但变成了一座“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更成为了年轻人聚会的场所。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设计师薄宏涛利用名人墙位于一条带顶过道的地理位置,运用统一的胶合木板材料,将街口、柱廊和内院的三进空间合为一体,在原有的地面上砌筑了砖块,形成一个微型蜿蜒里弄的效果。而在这个折叠的空间中,装纳着关于上海的听觉、视觉和身体记忆:
  
 
改造后的名人墙成了“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   资料图片
 

两侧墙面的名人照片和简介前,一个个复古电话挂在墙上,拿起听筒便可以听到老上海卖报的叫卖声、公园里嘹亮的合唱声、叮叮当当的电车铃声……这些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声音记忆;原本的露天前院变成了楼梯讲堂,墙上的屏幕播放着愚园路的历史;爬上转折的“阁楼书角”,靠在侧窗享受一个人的阅读时光,便会想起以前在老房子里生活的光景;还有封闭式的留言角、墙角的老邮箱,为人们留下倾诉的空间……



改造后的名人墙   资料图片
 

厚重的历史得以用一种新型的交互方式呈现,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林青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不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年轻们’也来了,在里面弹吉他、读诗、聚会……热闹得很!”

 


不只是一条路更新


 

在老上海人的口中,“愚园路上的人”是这里原住民们引以为傲的标签。然而,与众多中心城区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一样,愚园路的改造提升也面临着如何兼顾保护与改善原住民生活品质的难题。
   

大拆大建显然不适合,只有找准原住民的实际需求,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一次次“微创手术”使现实生活中的切实难题得以解决,才能真正提升“愚园路上的人”的幸福感。
 

居民对愚园路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城事设计节”开始前,“设计食堂”创始人尤扬和团队中社区营造的志愿者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出乎大家意料,得票最高的竟然是少儿图书馆和工人文化宫门前的一片开放绿地。
 
 
“微创手术”为愚园路打开围墙、开放空间,小而精致的“街区广场”提升了街区品质,也为生活在此的居民提供了休闲社交的场所。   雷册渊 摄 
 

原来,因为历史上的愚园路曾是沪西高级住宅区,相对封闭,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景观比较稀缺,而住在这里的居民特别是老人,对兼具休憩和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十分欢迎。愚园路更新的重要一步就是打开围墙,开放空间。
   

两年前,少儿图书馆的围墙被拆掉了、工人文化宫门前的商铺台阶也做了改动,取而代之的是开阔草坪和梧桐树荫下的一排排休闲椅凳。
 

改造前   资料图片

 
改造后   资料图片 
 

更多的封闭空间也被释放出来。愚园路上的弘基创意产业园主动拆掉了公司门口一块38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改造成开放式草坪和景观水池,不时会有草坪音乐会和创意市集在这里举办。


改造前   资料图片


改造后   资料图片

另一方面,老居民们早已定型的生活习惯怎么办?
   

随着愚园路上店铺的业态调整,买惯了大饼油条的老居民们担心,是否以后就只能吃“高大上”的“网红”面包?用居民王阿姨的话来说:“愚园路上的人都盼望着更新的步子再快一点,还要跟老百姓当下的生活商讨商讨。”
   

田骏则告诉记者,在未来的二期工程中,不仅将建成新的市民食堂、市民活动室,裁缝店、修鞋铺、早餐店……这些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业态也会保留。“毕竟愚园路的更新不只是一条街的更新,更是整个片区的提升,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微创手术”还需“绣花针”


   

硬件设施改造提升的同时,城市管理的“软件”如何跟上,也是考验。
   

据田骏介绍,之前的街道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部门,“单说清扫一项,路面、人行道、花坛草坪……都有不同的管理部门,清扫维护的人员不一样,呈现出的面貌也不一样。还有窨井盖、电线、水管……也分属于不同的市政部门”。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今年年初,愚园路首先试点“市政市容环境一体化管理”,将以往下拨给各个部门的财政集中到一体化管理机构,统一分配管理。

 

“现在每班岗只需要配备5个门责队员,他们会负责愚园路上的‘一切’。大到安全、小到保洁,只要有情况,大家都会在对讲机或微信群里报告并及时解决。”田骏说,“现在看起来人是比以前减少了,可是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却比‘各扫门前雪’的时候高了很多。”
   

在愚园路更新中,黄志伟也有自己的思考。
   

前段时间,为解决愚园路上快递、外卖助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他们在路边专辟了一块区域作为快递停车位,并在地上写着“停得帅,送得快”的幽默话语引导快递员规范停车。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快递员愿意把助动车停在画好的停车位上。然而,这办法刚实施不久就被相关部门叫停了。
   

资料图片


越来越多的快递员愿意把助动车停在画好的停车位上。   雷册渊 摄

 

这件事让黄志伟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划线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疏导作用。快递、外卖是愚园路上的“老大难”,他们想出了这个法子,结果行不通。那么是否可以几个部门坐下来协调协调,找到一个符合愚园路实际的、个性化的解决办法呢?
   

“‘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正在成为上海社会治理的共识。而城市更新就是要找到城市管理中的‘痛点’,还要找出解决办法,那就需要一枚枚‘绣花针’。”黄志伟说。

文字编辑:龚丹韵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