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总书记那份情怀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刚印 2017-10-19 10:20
摘要: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情厚谊,这种情感纯真而质朴,这种强烈的群众情结体现在执政理念中,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讲话中,连续19次提到“人民”两个字,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他明确提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7·26”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出版,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干部成长角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优秀领导干部成长磨砺的最佳范本,尤其是习近平同志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情厚谊,这种情感纯真而质朴,这种强烈的群众情结体现在执政理念中,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讲话中,连续19次提到“人民”两个字,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他明确提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7·26”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注意到,当选总书记后,他每年国内考察的第一站都是贫困地区:2013年的甘肃;2014年的内蒙古,2015年的云南,2016年的重庆。他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2014年参加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审议,习近平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纵观党的历史,浓厚的“为民情怀”一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品质,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不如此。1958年,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这条消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提笔写了两首著名的《七律·送瘟神》。今天来看,对党的领袖来说这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群众”在他心里分量很重。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大水,1300万农民无家可归,毛泽东看到电报泪流满面,他给秘书田家英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毛泽东说过:“我真的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他们只要一哭,我这心里比黄莲还苦。每每看到他们流泪,我总也忍不住要掉泪啊……”。

 

1987年,江泽民同志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时说:“当我们在车站上、车厢里看到拥挤不堪的人群时,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甚至危险的教室里上课,数万名幼儿入托困难使年轻父母愁云不展时,当我们了解到全市有两万名职工上下班路上要花费4小时以上的时间,当一场暴雨使11万户居民家中进水时,心里就感到深深的不安。我们有责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谋求幸福……”。江泽民说:我在上海读书、参加革命、工作很多年,对这座城市、对上海人民有特殊感情,今天看到上海这个情况,“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朱镕基视察杨浦区棚户区,泪水涟涟,后来提出抓好“菜篮子工程”,朱镕基说:‘把“菜篮子”丢了,我们就垮台了”。


对今天的干部来说,如果没有深厚的为民情怀,这样的干部走不稳、也走不远。


有“为民情怀”的干部才会有“温度”。共产党的干部和西方技术官僚行为方式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讲“群众感情”的。习近平同志专门讲到群众感情:“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而“干部是不是在‘作秀’,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真情实感”是“秀”不出来的。干部同群众之间的感情并不会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长期的近距离亲密接触。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一名机关干部的必修课即“直接参与体力劳动”,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曾经担任过中组部部长的宋平曾经说过: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创造多少价值,而在于增加和群众接触的机会,产生共同感情、增加感性认识。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栏目,它的题头语生动地概括了党群关系的精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有“为民情怀”的干部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担当”。18大后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不敢担当是现在干部的一大“软肋”,我们党内不缺有能力的干部,缺的是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干部,干部之间水平、能力有差距,但真正的差距在于工作是否“用心”。基层群众的诉求、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短板,很多都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一些干部实际上心知肚明,但往往没有人主动去面对,因为承认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人去解决,经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不出事”为原则,能压就压、能拖就拖,最好能拖到自己“任期届满”、拍屁股走人。习近平同志说过:“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投机可以一时,实干才能长远,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能不能打开局面,干部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解决和处理矛盾中,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干部要义无反顾、敢于决断、敢于负责。


有“为民情怀”的干部才会懂得“大道理”、才会有“大格局”。2000年习近平同志接受《中华儿女》杂志专访,他对自己的从政之路有着清醒认识:“一是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二是在从政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如果主动追求,终生不得志,将会很失望、很痛苦”。当前干部会面临各种“利益”问题的困扰,一些干部专注于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个别人甚至把“干部”这一身份单纯作为谋生的职业,“到点下班”。怎么看待干部的个人利益?刘少奇同志说得好:“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些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在某种时候,个人要吃点亏。办大家的事情,是占人点便宜好,还是吃点亏好?我看宁愿吃点亏。人家不干的,你干,这不是吃了亏了吗?要宁愿吃这个亏,这叫吃小亏,占大便宜。” 朱镕基同志在上海时也曾经专门提醒上海干部:“如果我们上海的干部脑子里整天想着自己的房子、车子,那上海是没有希望的”。作为党的干部,一定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政治伦理,延伸到党内,干部就要承担更多的牺牲和奉献,否则,“官场”就是“生意场”,做“干部”就是“做生意”、就可以“讨价还价”了。习近平同志多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重温党内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和历史典籍中就蕴涵着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大道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群众不是抽象的符号、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干部应该是柔软的、敏感的、充满温情的,或者说,经常“被感动”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一个干部能够经常“被感动”,说明心中还有“崇高”和“柔软”的位置,否则,内心就会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言则冷言冷语,行则敷衍塞责。上海提出要建设“有温度的城市”,“有温度的城市”需要“有温度”的管理者,我们的干部要走好“有温度”的而不是“冷冰冰”的群众路线。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