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外惊奇 > 文章详情
新科经济学诺奖,给我们启迪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汪翔 2017-10-13 06:54
摘要:他说,每个人的左右肩膀上分别站着天使和恶魔两个幽灵。一个告诉你:做事得理性,多用脑子想想,看远点,不要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更多的时候,人们更乐意听另外一个肩膀上站着的恶魔的小声嘀咕:别听那些家伙的忽悠!过好现在时,最重要!

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是位于我所在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部大学培育的第一位本科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前,曾经在那里获得硕士学位的爱德华,也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至此,凯斯西部大学拥有十七位校友,戴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一半在医学。对于一所普通的,规模不是很大的美国私立大学,这个成绩很值得自豪。

 

两个人的获奖成果也蛮有意思:前面的爱德华(2004年获奖,1964年获得运筹学硕士,随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理性预期理论”:觉得政府的政策,期望基于对信息占有的优势,来制造惊喜而糊弄民众,获得效果的做法,最终只是自欺欺人。人们是理性的,会预估并且基于这种预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会导致政府政策的失败!这里最重要的强调是:政府垄断信息是不可能的!任何的自以为是,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得不偿失。

 

对于华尔街理性行为的共识(随机慢步理论的流行)和信息流通事实上的越来越完备、及时,也确实是支持了这种理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政府的政策制定,应该基于合理的民众预期,也就是得基于真正科学的“理由”,而不是基于愚民政策!

 

政府的自以为是,也确实是因此改变了不少,至少在美国是。

 

政府管理,必须现代化和文明化,在这里得以体现和强调。

 

与那位强调理性预期不同的是,今天刚刚得奖的这位理查德(1967年凯斯西部大学的理学学士,随后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先生,强调的是个人行为,个人非理性思考,在金融决策和人类经济行为上的作用规律和结果:你不用忽悠,我自己会忽悠自己!

 

他说,每个人的左右肩膀上分别站着天使和恶魔两个幽灵。一个告诉你:做事得理性,多用脑子想想,看远点,不要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听从这个建议的人,会多考虑未来的岁月。这又在印证,人类会以一生的最大福利为基础,来思考自己的经济决策的“古典储蓄”理论的正确性。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的话,社会就有长远的安定和美好。

 

或许,在机器人满地跑的时代,天使幽灵所说的这种理性,会很常见。

 

理查德说:更多的时候,人们更乐意听另外一个肩膀上站着的恶魔的小声嘀咕:别听那些家伙的忽悠!过好现在时,最重要!没有谁会知道明天到底是怎么回事!享受和把握今天最最重要!结果,很多人就这样,听从这位大师的建议:消费,及时行乐,再消费。即使是在没有钱的时候,也会用房子作抵押,搞消费。

 

我见到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在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到来前,很多人觉得:今生还真的运气好,可以在好区零首付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只是短暂的风光,不久之后就是一大批的破产。但是,至少,今生咱们还是享受了一回!

 

这里还谈到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基于短期的经验,做短期趋势必然延续的预测,再基于这样的预测做金融和经济决策。跟风,随大流,凭着感觉走,都是说的这档子情形。

 

记得在《大家都喜欢瑞们》(美国一度很流行的电视连续剧)里面,当瑞们的哥哥因为丢掉工作,身无分文的时候,他的妻子好心好意的借了两千块钱给他这个单身的哥哥度过难关(美国人,即使是兄弟姐妹和父母亲,长大之后一般是不相互借钱的!借钱的事情,找银行好了!),结果,他用这笔救命钱去夏威夷享受了几天。理由也很简单:今生可能不会再有机会!明天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今朝。

 

顺便说一下,理性预期理论和理查德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两者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宏观意义上的统计结果:个体之间的误差会被相互抵消,成为微不足道的噪音。在个体层次,多数是跟风者,凭着短期的感觉走。少数的,像巴菲特这样的巨无霸,则喜欢走逆行道:大家贪婪时自己胆怯点,大家都战兢兢时,自己胆子大点!所以,他成就了普通人成就不了的大事业。

 

可能就是由于这样的理解,这位超级经济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还和人合伙经营着两家投资基金,做的也是有声有色,成功的关键还是巴菲特一直强调的那点:对着人类的普遍性弱点逆行。

 

理查德本科毕业之后,去了纽约州,四个小时车程外的另一所小型私立大学罗切斯特商学院,攻读博士。他是罗切斯特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博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是那里培育出的为数不多的本科毕业生,是九位校友诺贝尔头衔拥有者之一。

 

理查德的导师,也是早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38年出生的导师,和他这位1945年出生的研究生相差不了多少。1974年指导理查德博士论文时也不过三十几岁。

 

麻省理工学院的那位也得过诺贝尔奖的老萨特别强调过,人过了二十五岁就变的非常固执己见,创造力基本上定型。三十五岁之后,再折腾大的创新,很难、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像理查德这样的大拿,做出的最重要成果,基本上都是博士论文的延续!

 

在经济学奖正式公布前,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引文桂冠奖”还发布了2017年经济学奖名单。名单预测说,以下几位最有可能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第一:加州理工学院的科林·凯莫勒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乔治·罗文斯坦,两位学者在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第二: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尔,他的代表性研究领域为劳动者生产率、经济衰退和失业。第三:哈佛大学的迈克尔·詹森、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沃特·梅耶斯以及芝加哥大学的拉格拉姆·拉扬。这三位学者在企业融资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拉格拉姆·拉扬是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还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以及印度央行行长。最近几十年获奖的,都有很好的数学功底。

 

你别说,至少它准确地预测了获奖的领域:行为经济学!看来,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未来还会有人,会继续的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这个级别奖的人的思想,都是在年轻时折腾出来的。大家得趁着年轻时种树吧,很多年之后才会收获果实!对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都是在七十、八十年代时开始和红火。现在,在这个领域,我估计已经进入尾期,该做的都基本上做出来了,已经很难有重大的成果出现。

 

科技,年纪太大没有优势,虽然残酷,却是事实。古语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对于现代科技,这种理解已经变了味道:四十岁之后开始的人,很少做出超一流的科技成果来。他们不“惑”,不是不再迷惑,而是很难不迷惑!

 

(本文编辑朱蕊)题图: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