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你肯定想不到,每天工作10小时的滨江建设者们下班都听啥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7-10-10 18:09
摘要:“建设者非遗小剧场”,今后不定期为徐汇滨江建设者带去了包括环县道情皮影、国粹京剧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项目,增强建设者对上海的城市认同感。


新一期徐汇滨江“建设者非遗小剧场”日前拉开了帷幕。晚上6时30分,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一楼的公共客厅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演出大幕徐徐拉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巍山打歌”等陆续登场,传承人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悠扬的歌声引来台下阵阵喝彩。


带来演出的是云南源生坊民族文化发展中心的成员们,他们均来自云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村,有彝族、佤族、哈尼族等,成员从以开始的22人已发展到如今的50余人。手捏锄把、能歌善舞的成员们有超过1/3被国家、地州或县级政府授予了“民间艺人”称号。


演出当晚,源生坊的民间艺术家们带来了烟盒舞“月下玩场”、滇南四大腔之“五三腔”、大理巍山彝族山歌“二里半”、歌舞表演“撒哩罗”以及由树叶、笛子、乌吐吐演奏的大理巍山彝族乐器独奏等独具彝族民族特色的节目。


源生坊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彝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2008年,彝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同胞们为滨江建设者们表演的原汁原味的“石屏彝族海菜腔”,以异龙湖中一名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得名,是反映彝族人民劳动生活的重要载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字就颇具特色的“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成熟于元明时期,在清代和民国达到鼎盛,因舞蹈时每人各拿两个竹或木棉蝗制成的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极喜爱烟盒舞,常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2006年,彝族“烟盒舞”同样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月,“滨江建设者之家”获评“第三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6月,在区域化党建的背景框架下,徐汇区龙华街道携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以及上海京剧院、朵云轩等辖区内的重点文化资源,与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共同启动了“建设者非遗小剧场”,不定期为徐汇滨江建设者带去了包括环县道情皮影、国粹京剧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项目,增强建设者对上海的城市认同感。

“我的家乡也有很多彝族同胞,我从小看这些歌舞长大,看到他们,我觉得好像回到家乡一样。”来自四川的建设者王师傅告诉记者。来自重庆的小邹在西岸传媒港建设工地已经工作两年了,他告诉记者,每天“朝六晚五”长达10小时的工作后,回到建设者之家就想好好放松、开心一下,“虽然彝族民歌在唱什么我不太明白,但真的很好听,跟老乡们说我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都觉得很羡慕。”小邹说,徐汇滨江建设工地是他遇到过环境最好、工作条件最好的工地,节假日里大家能坐在一起看节目、聊天,“真的有家的感觉。”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