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中山公园这座党建博物馆何以吸引歪果仁
分享至:
 (3)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王海燕 2017-08-17 05:29
摘要:他们在博物馆里发现了这座城市市民生活的今昔变化史。

“我跟朋友说,上海这些年变化实在太大,可又没什么依据,现在我可找到地方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白马克惊喜地发现,位于中山公园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正像一个时间隧道,其间展示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一下子带他穿越回十几年前、几年前的上海。“下次我要带朋友来这里看看,他们就能体会我说的这个巨大的变化了。”

 

创建于2013年的这座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展出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和100余件艺术品等相关展览品,介绍了从华阳路街道起步的“凝聚力工程”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当下在全市的探索创新,见证了上海以及长宁区这2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每天都会有众多的团队和市民前来参观。“原本以为,我们的观众主要是感同身受的本地居民,没想到外国朋友也特别感兴趣。”长宁区外事办发现,访客中的老外亦占一定比例,而且这些“洋面孔”还来得特别勤,有人带着家人和朋友多次来参观,还嫌不过瘾。“他们在博物馆里发现了这座城市市民生活的今昔变化史吧。”

 

外籍友人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在《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前,来自哥伦比亚的约翰凝视了良久。油画前摆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锅,还保留着配套的“钢精锅子”、汤勺和漏勺。这是当年居民们下寿面的大铁锅。约翰来上海已有10多年,他对上海的变化感触特别深。“每次我和孩子讲,上海以前是什么样的,他们听了很茫然,现在我就带他们到博物馆里来,用这些活生生的照片和实物告诉他们,原来上海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他笑言,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已经成了他们了解近几年上海人民生活变迁历史的一个窗口。

 

在博物馆的“应运而生”这一部分,置放着很多老照片、视频及实物,惟妙惟肖地还原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上海“百万职工大转岗”、“百万居民大动迁”等场景。“有的场景我看见过,有些没看到过,觉得很过瘾。”菲律宾籍的王煊熔来沪17年,亲身经历了上海这些年的变化。“我和中国很有缘,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做酒店建设,我嫁给了一个北京人。后来又来到上海。现在,我的孩子已经20多岁,正在读大学, 而我这10多年一直做慈善工作和志愿者工作。”让她高兴的是,她在博物馆里不仅看到了环境的变迁,还读到了很多长宁居民的感人故事。“我知道,长宁这些年的变化,也有一份志愿者的奉献和功劳,我也是一名志愿者,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有的我都耳闻目睹过。我想自己还会再来几次。”

 

在华阳棚户区的实景模型处围着不少外国人。这个微缩布景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华阳街道孙家宅、西新街一带的原貌。当年棚户区居民没有独立煤卫设施,都是生煤炉、拎马桶、倒痰盂罐的,用水则要从外面公用龙头放了再拎进来。经过动迁,这块地方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白马克先生(右二)在座谈会上发言。

 

对于这个前后变化,来自澳大利亚的白马克并不陌生,他的中文说得非常好,他还现场当起了翻译,为来自巴基斯坦的雅思密讲解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博物馆里有一块从虹储小区复制来的“感恩石”,白马克站在边上兴奋地拍照留念。白马克可以算是一位老上海了。“十几年前的上海,没有延安高架,地铁也没有这么纵横交错,浦东那时也就是一个东方明珠。这个变化太大太快。如今看到这些旧照片、旧物件,一下子就打开了我过去的记忆,特别亲切。”

 

"博物馆里不仅有怀旧实物,更透着浓浓的人情味。"白马克说,他在上海搬了三次家,都是在长宁,“之前在哈密路,现在江苏路。我忘不了居委会,忘不了帮助我的叶老师。“他在博物馆还读到了一篇解放日报关于国际社区的报道,里面还提到了他。“那还是5年前的事,往事历历在目。”

 

白马克说,他在上海的生活得到了很多居委干部和居民的关心和帮助。他记得,程家桥街道的社区工作者会在每个节假日都做足功夫。中秋佳节,请他们尝月饼,一起遥想嫦娥奔月;端午节,请他们来包粽子、尝粽子;万圣节,搞来南瓜,让他们做南瓜灯过瘾;除夕夜更是难忘今宵,让他们和本地居民对春联、猜灯谜、包饺子……

 

不仅有来自社区的温馨,还有服务窗口带给他的贴心。有一次他去窗口办签证,材料没带全,工作人员耐心地给他一遍遍核对,“哪些已经准备好了,哪些还需要补足,他拿着小纸条给我一个个做记录。虽然这是很小的事情,但让我从内心里感到很温暖,有一种被接纳感。”

 

金戈在座谈会上发言。

 

俄罗斯人金戈是个大帅哥,在辽宁大学毕业后,金戈到杭州上学。”2007年来到上海后,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上海,“我以前住在浦东,现在搬到了长宁,应该不想再找其他地方。” 金戈说,在博物馆里他看到了上海的过去,长宁的过去,有一种重温岁月的亲切感。戈的孩子已经4岁。“这周六我带孩子一起来看看,更好地了解上海。”

 

开馆至今,博物馆累计接待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地区以及越南、土耳其、波兰、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境外参观团队1800批次,参观总人次达到82万人次。“外国友人透过博物馆来了解长宁,了解上海,增进认同感,这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据馆方介绍,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不仅是上海基层党建的展示窗口,还成了民间外交的阵地。一些国外社会团体在参观博物馆后,认为凝聚力工程是中国基层组织治理社会的极好样本。今后,该馆将不断升级各项服务,增加互动环节,让本地居民和外国友人更好地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

 

内文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