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少年戒网瘾48小时离奇死亡,谁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7-08-16 17:03
摘要:非法拘禁、限制人身自由、体罚、殴打、电击等非法手段,在网瘾戒断学校里司空见惯,很容易酿成伤亡事件。

问题频发的网瘾戒断学校又添新案。日前,安徽一位18岁的少年被父母送去一家自称“方法温和”的网瘾戒断学校。然而,入校不到48小时,这位少年就已经身亡。

 

由于案件仍在进一步侦查当中,所以对于少年的死因,以及他在这所“网瘾学校”里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目前还不能妄下断言。从当地警方向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案件可以说是疑点重重。负责抢救的医院在报警时称,少年“因站军姿晕倒,被送到该院急救中心后不治身亡”。案件调查中学校负责人则承认,由于少年不服管教,他们把他关进禁闭房,期间将其双手铐在禁闭房的窗户栅栏上。两天之后,这位少年身体异常、口吐白沫,送至医院之后不治身亡。民警在侦查过程中则发现,该学校的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存在非法拘禁行为,已涉嫌犯罪。

 

从以往曝光的案例来看,非法拘禁、限制人身自由、体罚、殴打、电击等非法手段,在这类网瘾戒断学校里可谓司空见惯。遇到不顺从甚至激烈反抗的学生时候,教官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激化,酿成伤亡事件。这次身亡的这位少年,就正是“不服从管理”的学生。从校方提供的情况看,学校教官跟学生家长签定协议之后,用“强行带离”的方式将学生带至学校。随后关进了禁闭室,铐起了双手。

 

且不说这所“学校”其实是没有资质的非法教学点,即使是在依法依规开办的学校里,这一系列强制行为也已经严重违法。然而,这些严重违法的“教学方法”,为什么一直没有被监管部门喊停、处罚?这些没有资质的非法教学点,为什么能在当地长期经营而不被取缔?

 

再来看看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早在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就发布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其中明确禁止采用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治疗网瘾,严禁体罚。卫生部还表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同一年,卫生部还明文规定,禁止在治疗“网瘾”中使用电刺激(或电休克)的做法。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与卫生部门的三令五申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网瘾学校”,就可以发现形形色色的“网瘾戒断学校”遍地开花。很多学校都打着“正规、合法、方法温和”的旗号,但从媒体时不时曝光的一些案例来看,限制人身自由、体罚甚至电击,都是这些学校的常用“戒断手段”。

 

网瘾戒断学校遍地开花、生意兴隆,归根到底是因为市场对其有需求。一些家长的“病急乱投医”心态,为其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著名的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及其创办人杨永信,在被媒体大规模报道之后曾经深陷舆论漩涡。但在被舆论广泛质疑的同时,杨永信也获得了不少家长的支持。很多家长相信,孩子沉溺网络是一种病态行为,必须接受强制戒除。一些“热心家长”甚至组成别动队,只要征得父母同意,他们就会主动出击,把“网瘾少年”送到网瘾戒治中心去,接受治疗。家长这种旺盛的需求,加上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对违法教学方法的睁眼闭眼,共同导致了网瘾戒断学校的兴起,酿成一些“网瘾少年”的人生悲剧。

 

正如权威机构指出的那样,“网络成瘾”的定义并不确切,对于日常生活中,由于网络使用导致的失调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网络成瘾”四个字来概括。一些所谓的“网瘾少年”,其实只不过是沉溺于游戏,花大量时间上网罢了。从临床症状和疾病诊断的标准来看,他们并没有异常。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成年人上网的时间也在大幅增加。很多人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并不比热爱游戏的青少年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身不足,调整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而非把教育责任往外一推了之。对于极少数确实过度沉迷于网络,并且造成了情感和行为障碍的青少年,也应该由权威、专业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诊断和矫治,而不应该盲目送往形形色色的“戒断学校”,采用简单粗暴甚至违法犯罪的方式来强制戒除。
   

每一次出现类似悲剧的时候,舆论都大声疾呼到此为止,不要再出现下一个悲剧。只有家长们改变偏执狭隘的思想观念,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坚决取缔非法办学机构、严格禁止违法违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防止下一个悲剧的出现。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