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当年犹太难民来上海是为了抗日?这套新书将告诉你历史的真相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8-15 14:12
摘要:的确有部分犹太人后来参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但是这不是3万犹太人来避难的主要目的。当时的中国和上海这座城市对他们来说就是“诺亚方舟”,其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心胸和大爱,这是永恒的主题。

7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在此生死攸关之际,中国人民和上海这座城市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现在,“上海”一词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史料中已成了“拯救”和“避难地”的代名词。8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新书首发暨“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举行。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新书首发暨“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研讨会现场。       王珍 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佩英表示,选择“八一三”这样一个特殊日子来举办新书发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提醒大家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二战期间,上海本身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战火摧残,但是仍然以中国人特有的善良和包容,接纳了近3万名犹太难民。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更是一个感人的中国故事。但是,当下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依然太少。“此前我们也出版过这方面的书,尽量做得通俗,比如以故事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犹太难民在中国被接纳、共同生活的这段历史,但在大众中普及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不是书不好,而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段历史。”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主编、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与其团队致力于来华犹太人的研究。1994年,全国首个来华犹太人研讨会就是在上海举办的。相比过去,现在市面上与犹太人有关的书不算少,但是很多都是在谈犹太人是怎么做生意发财的,甚至有的书里把犹太人写成金融危机的策划者。对此,潘光表示,有的书热了一阵就见不到了,而此前出版的《犹太人在中国》却是经久不衰,再版很多次了。在他看来,真正好的书,不能为了做“网红”,东拼西凑、哗众取宠,而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关于这段历史,其实也涉及话语权问题。潘光举了一个例子,“在柏林犹太难民纪念馆有一张世界各地救助犹太人的地图,在上海这里却插了一面日本国旗。我问馆方,为什么插日本旗?对方回答说,因为这段时期上海被日本占领。我说,日本占领不等于说是它救助了犹太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是由中国人民救助的。”在谈及主编这本书的初衷时,潘光特别强调要说好这个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历史贡献。而之所以要汇编档案资料,主要是出于抢救记忆资料的紧迫性。“据统计,我当年采访的人中有200多人已不在人世,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四卷本的《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只是集纳了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为了更全面地还原这段历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计划建立“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该社副社长宗德宝介绍说,做图书,无论怎样做到精中有精,总是做不到完美,因为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总有一些资料没有出现或者来不及收集。而数据库是一个开放平台,可以及时更新。同时可以把图文声效做进去,通过链接等方式,将资料尽可能搜集齐全,从而给研究者提供更好的资料基础,让更多人可以投入这项研究中,增加出成果的几率。而研究的加强,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段历史,从而提高公众知晓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据介绍,“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计划展开三期:第一期主要是收录难民回忆录及旧报刊中的犹太难民资料,第二期则主要收集世界各地存档的中国犹太难民档案资料,第三期则是犹太难民口述史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这套书的出版及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意义。上海图书馆前馆长吴建中认为,将书与数据库结合起来做,这是一个全媒体出版的典范。纸质的东西肯定是选择性的,而数据则相对是完整的。通过数据将内容收集起来,从而让纸质的出版变成一个索引,就像参考工具书一样,这就使得两者得以更好连接。这套书的出版将为来华犹太人研究提供珍贵、客观的一手资料,有利于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国际主义精神和国际责任感。

 


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钱世锦指出,现在关于这段历史的好的文艺作品还是太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根本就不了解。比如,有人说犹太人来上海的目的是为了抗日。当然,的确有部分犹太人后来参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但是这不是3万犹太人来避难的主要目的。当时的中国和上海这座城市对他们来说就是“诺亚方舟”,其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心胸和大爱,这是永恒的主题。

 


与会者还就如何加大对这段历史的宣传普及提出了建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苏智良教授提出,能否把这段历史中的精彩故事纳入中小学课本、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出版一些通俗读物、制作互联网地图等。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则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扎实的学术资料基础。只有讲深讲细,才能真正讲好。


【链接】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共分为四卷

 


第一卷《文件报刊》主要汇集文件报刊资料,其中包括“纽伦堡法案”、“最终解决”等纳粹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相关文件;埃维昂会议决定、英国白皮书等反映“文明社会”对犹太难民困境麻木不仁的相关文件;中国政府安置逃亡犹太人计划、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等关于中国各界及国际友人救助来华犹太难民的资料;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和上海中、英、德文报刊关于救助犹太难民以及犹太难民在华、在沪生活的第一手报道和记录,以及以犹太难民为主角的微小说。此外,还选择了美国《纽约时报》上世纪80年代刊登的关于犹太难民重聚活动的报道。

 


第二卷《亲历记忆》主要汇集亲历记忆资料,其中包括宋庆龄、何凤山等人谴责纳粹屠杀犹太人、通过发签证救助犹太难民的文章和记录;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劳拉·马戈利斯、王替夫等人关于设法救助犹太难民的回忆;日本驻上海副领事柴田关于自己暗中给犹太人通风报信而遭逮捕、迫害的回忆;M.W.贝克曼关于天津犹太难民的记述;犹太难民的中国邻居们的回忆;瑞娜·克拉斯诺、岗特·诺贝尔、汤亚汀关于美国飞机轰炸虹口、犹太难民中的左翼人士、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等方面的回忆和记述;N.A.帕尔阔维茨、伊萨多尔·马吉德关于战后犹太难民状况的回忆和记述等。

 


第三卷《杰出人物》介绍了来华犹太难民中20位杰出人物: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罗生特、“洋八路”汉斯·米勒、牺牲在抗日战场的汉斯·希伯、音乐大师卫登堡、为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韩芬、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爱泼斯坦、八宝山墓碑上的奥地利友人严斐德、“波兰白求恩”傅拉都、犹太难民画家白绿黑、从难民到巨富的艾森伯格、犹太作曲家弗兰克尔、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布鲁门撒尔、上海犹太画坛巨擘希夫、从难民少年成长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斯特恩、参加中国革命的红医战士傅莱、从跟着“阿妈”学画到为总统画像的皮特·马克斯、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魏璐丝、视上海如故乡的工程师韩布葛、比较语言学专家罗逸民、职业革命家和优秀摄影师叶华。

 


第四卷《专家观点》汇集了“来华犹太难民研究”课题组专家和国内外同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欧洲犹太难民选择上海为避难地的内因外由”、“中国报刊对德国纳粹反犹暴行的揭露与谴责”、“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41年波兰犹太人如何在上海沦为难民”、“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来沪犹太难民人数考”、 “为什么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等17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