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城市温度|这座最不像公园的郊野公园,却能让人死心塌地留下来
分享至:
 (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陈玺撼 2017-08-12 06:00
摘要:生态整治只是郊野公园的第一步,农村发展从“抽血”到“造血”要怎么做?我们听听当地这三类人怎么说。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其貌不扬:地处上海南部的边角,与浙江仅一河之隔,没有高山、湖泊,没有森林、草原,没有吸引眼球的“颜值担当”。

 

有人觉得,它是上海几座已经开园的郊野公园里,最不像公园的一个。

 

它更像是一座现代农业园区。举目望去,道路两旁,可见现代化的大棚和苗圃。正当游客站在路边感到困惑时,他已经站在了这座郊野公园的领地内。

 

可就是这样一座不像公园的“公园”,自开园以来,居然吸引了上百万名游客,更吸引了一群人在此扎根,安居乐业,舍不得离开。

 

为什么?不少游客和居民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这里有“烟火气”。它或许不是郊野公园里最美的,但它绝对是最有人气的。每当如潮水般的游客退去,这里依然有居民,有炊烟袅袅,有灯火阑珊。

 

廊下水景

 

它就是金山廊下郊野公园,上海在先期规划的7座郊野公园试点中,几乎最晚加入,但最早开园,雄厚的现代农业基础和充分保留的乡土人情,让它在众多郊野公园中“自成一派”。

      


    老廊下人:郊野公园让大家不走了

 

早在2011年,廊下镇就被列入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开始了以“田林水路”为主的生态整治,农村环境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大大提升。

 

生态环境好了,下一个难题来了,农村空心化问题能得到解决吗?

 

这个问题,在廊下镇因一次契机走上郊野公园之路以后,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郊野公园的牌子可以为廊下吸引大批客流,让农村聚集人气。

 

廊下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游客有口皆碑,让“一次游客”变成“回头客”,形成持久的客流和人气。

 

在一次次头脑风暴和活动策划以后,万亩良田开始种上带有图案的彩色水稻,农家丢弃的小物件制成了工艺品,破旧小屋成了白墙黛瓦观音兜,田园马拉松成了每年固定的特色活动……万亩良田闻稻香,林间池塘听蝉鸣蛙叫,人们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外婆家”近在眼前,对乡野田园的憧憬从此有了寄托。

 

廊下的老缸也能成为一道风景

 

用过的酒缸这么摆,充满趣味

 

开园后客流量带来的变化,住在廊下镇中华村77岁的阿婆李菊观感受深刻。“以前邻居们都愁自家田地里的菜吃不完,现在来的人多了,大伙儿经常收了菜就卖。”李菊观说,农民们不仅不愁浪费,还额外赚得了一笔收入。受益于廊下的变化,她的两个儿子也未曾离开这片土地,没有像其他村的孩子头也不回地往城里跑。

 

李菊观住的两层小平楼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11年前,锦江集团承租了村里不少农家小楼作为客房,她家便是第一户。像李菊观家可对外出租的农舍共有19栋,可以提供160个床位,给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50个就业岗位。

 

李菊观家有6间房可供游客租住

 

随处可见的特色屋顶“观音兜”

 

尽管农家小楼的住宿条件不比酒店,但开园以来,村里的住宿率还是有所提高。鸡鸣狗吠的田园风光,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对来自上海城区的老夫妇,每个月总会花一半时间租住在中华村,住久了还向上海锦江中华村农家乐副总经理郭风妹提议,租用一亩三分田体验农耕生活。

 

位于中华村的普通民居

 

“我们会考虑客人的需求做进一步转型。”尽管忙得不可开交,郭凤妹对中华村农家乐仍不遗余力,去年,她所在的锦江中华村农家乐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25%,成了主要收入渠道。

 

中华村农家乐的大堂成了廊下土特产的展销中心

  


    回归“候鸟”:想方设法让“游子”们回来

 

郊野公园名号带来的客流,就像潮水,潮水退去,原地留下的仍是荒芜的沙滩。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把人留下来,而让人安居的前提,是优势的资源和产业。

 

 陆记是廊下本地人,年轻时离开农村,在外闯荡,跑物流生意,可时间一长,心生焦虑:这份职业并非他的兴趣,家中老父母又需要他照顾。回家创业!他心中立刻有了答案。

 

如今,陆记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场主,不仅生意做得好,还搭起了景点联动平台。2007年,他回归故里,选择独辟蹊径,在中华村做起了租马生意。“租马只是小本生意,后来的项目是跟着郊野公园平台走的。”陆记说,2014年年底,他租了数百亩土地打造成马术庄园,并根据游客需求不断拓展业务,逐步发展起马术教学、活动策划、摄影、婚庆等服务,回头客越来越多。

 

 

马术庄园门口繁花点点

 

小木屋全部“凌空”架起,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地

 

走进马术庄园,园内绿植满地、繁花似锦,石子路两旁排列着数座小木屋,不时有管弦乐入耳。细问才知,原来是一个中学管弦乐队的夏令营安排在此,这已经是学校和马术庄园的第二次合作。

 

马术农庄3万平方米的草坪正在进行养护

 

 “我们不是要把马拉出去,而是要把人拉进来。”陆记说,廊下无山无水,自然景观资源缺乏,如果景点之间缺乏合作联动,很难给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几十名高中生为庄园带来了生气,热闹的同时,陆记还不忘给邻居们介绍生意,将学生的住宿安排到周边的中华村农家乐、岑仙苑等以餐饮住宿服务为主的景点。

 

马术农庄内,一个高中的学生乐团正在排练

 

“郊野公园20多个景点,任何一个都不足以‘单打独斗’满足游客的所有需求,如果将几个优质项目整合,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乡村深度游,而不是走马观花游。”廊下镇镇政府工作人员指出。

 

随着郊野公园发展,像陆记一样的“候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位在中心城区从事设计行业的金山人,回归故里,利用所学专长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做起了旅游终端的民宿生意。

 

一处民宿的阳台上,可以近距离接触另一幢民居屋顶的瓦片

 

一处充满设计感的民宿

  


    新廊下人:让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

 

郊野公园成立的初衷,是让农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这其中培育新业态是为主线。经过两年不到的发展,廊下郊野公园已经初见成效,不少过去专注生产、培育的现代化农场纷纷打开大门,迎接游客到访。

  

在新廊下人陈林根心中,“蘑菇社区”的雏形正在实现。今年,他计划投资8000多万元、开辟110亩土地建造三期蘑菇培育基地,这笔投资和一期、二期加起来差不多,不同的是,三期内突破培育养殖蘑菇的限制,专门打造蘑菇主题餐厅和蘑菇主题宾馆,还要研制出蘑菇主题的菜品,让游客能够“留”下来。为了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期培育基地引入全套荷兰先进设备,培养基采用三次发酵,安全无臭味。蘑菇的肥料以秸秆和鸡粪为主,生态有机,还能促进绿色循环。“三期投产后,企业每年要消耗30至40万亩秸秆和5万多吨鸡粪,远远超过金山当地的供给量。”

 

蘑菇基地

 

这个想法,从郊野公园运营以来就在陈根林脑海中存在了很久。这名浙江嘉善人在7年前来到廊下做起了蘑菇培育的生意,越做越有奔头,就此安顿下来。郊野公园开了以后,游客变多了,原来一心一意做蘑菇培育养殖的陈根林看到了“商机”,在厂区内辟出一块地方用作展示科普区,还提供采摘服务。去年下半年,陈林根专门找设计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款便携的蘑菇礼盒,游客们买回家只要给盒子浇浇水,就能长出一排硕大的蘑菇,有趣又别致。

 

为吸引游客,厂方开发出了有特色的工业旅游纪念品

  

现代农业大棚和老民宅做邻居

 

郊野公园开园后,不少现代化农场选择打开大门,让游客参观游览。图为一处现代化农场苗圃

 

现代化农场内的花苗不失为一处美景

 


从“抽血”到“造血”,打造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上半年,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已经吸引游客56.18万人,创造收入达1000多万元,一批就业得到解决,比如陈林根的公司里80多名员工中有80%以上是廊下人。另一家植物园艺公司200名员工中,90%以上是廊下人。

 

年数较大的廊下农民选择进入农场“再就业”

 

“廊下郊野公园开园最早,发展模式对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治事务中心主任顾守柏指出,廊下郊野公园是镇园一体模式,不少新业态是在发展中自然产生。例如,“蘑菇社区” 借鉴了城市的先进理念后,转型变成了一、二、三产融合,让原本100亩地的价值变成300亩,升值很多,形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这也说明城镇化并不是发展乡村唯一的方式。”顾守柏说。

 

草莓深加工产品

 

图片来源: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治事务中心

 

郊野公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不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林水涵养功能,不改变原有自然生态格局和景观风貌,而是通过拆除区域内污染企业,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梳理、恢复自然生态功能,提升农耕文化和历史风貌,补充必要的休闲游憩服务设施,满足市民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要。

  

顾守柏认为,对于原本现代化农业发育良好的廊下而言,郊野公园更像是乡村发展转型的一次契机,通过产业能级提升,为城市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学农体验。“旅游、民宿都只是暂时的,只有产业的‘优一、接二、连三’才能把人留下来。未来,更要从田园综合体上考虑,结合这里的特产、休闲、娱乐把乡村带动起来。”

 


(栏目主编:张奕,未署名内文图来源:陈玺撼)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