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当二线城市用房子和户口开始抢人……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非君 2017-07-05 12:13
摘要:“去不到的远方”和“回不去的家乡”,其实都不存在。

 

今年毕业季有750万大学生毕业,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以武汉、西安、长沙为代表的一批二线城市,为了留住、吸引百万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送钱、送房租、送户口,被称为二线城市“开价抢人”。

 

其实,一个人会有意识地用户口和住房衡量自己的选择,至少要在工作三五年之后。这时候,工作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又和同龄人作了一些比较,进而去思考工作的节奏、环境是否契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加上又将面临成家等现实问题,对户籍和住房需求的考虑变得更为迫切。

 

二线城市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出台友好政策,固然是好事一件。但对于年轻人而言,依旧需要怀着审慎的态度,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某些特别的时间段,户口和住房确实会成为决定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涉及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时,这两点都变得更为重要。而随着大城市户口指标的收紧,在大城市搞定一个户口所要经历的手续和等待时间,确实有其“磨人”之处,甚至“磨”到足以摧毁一个人在城市中多年建立起来建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但放眼长远,户口和住房依旧不是最具最决定性的因素。个人自我实现的诉求,往往要超越那些骨感的现实要素。对应到城市,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能给个体提供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逃离大城市”曾经是曾经自媒体上很火的话题。但环顾四周,真正将逃离计划付诸行动的并不多见。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压力和困难显而易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

 

前段时间不少人在讨论,读大学应当选择“小城市的985”,还是“大城市的211”。如果用大学本身的指标去衡量,当然是“985”更强——全国只有39所“985高校”,而“211高校”有116所。但最后很多人宁愿选择后者。究其根本,还是对自身需求和相应的城市供给作了评估。

 

无可否认的事,至少在眼下,大城市机会更多。就以产业为例,大城市的产业厚度和市场宽度意味着,即便是普通高校学生,也可能在假期获得更多不错的实习机会,相应地对日后就业也有更多助益。而对毕业生来说,大城市可以提供和各个专业契合度很高的岗位,只要毕业生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就能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工作岗位,“机会”还包括一个人获得某个岗位的隐性成本。对很多到大城市求学的毕业生而言,如果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城市,生活可以更安逸,也没有户口上的困扰,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这么做?

 

大城市固然有安居、落户成本高的缺点,但大城市更讲究规则,对于不能拼爹的年轻人而言,它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而在一般情况下,在小城市获得一个体面工作的成本并不低,靠关系和人情维护的小环境,让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能接受。这也是很多人面对小城市会有迟疑的原因所在——在一个处处讲究人情的社会,哪怕安居了,下一步的自我实现怎么解决?

 

作为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中间态”,二线城市如何在这方面做到平衡,很考验智慧。

 

从我身边人的发展轨迹来看,昔日的同学在各自的城市安顿、发展,看似是城市的选择,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在于,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同学,工作上的拼劲和紧迫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小城市发展的同学,则可以更轻松地应对工作,身边的琐事也有父母的帮忙。

 

十年前,有个朋友放弃了在家乡媒体的稳定工作,去了杭州一家知名公司当公关。说白了,就是放弃了户口和住房,只身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新工作头一年的薪水,和他在报社时所得差不多,工作量却翻倍都不止。

 

但在所有人觉得他辛苦的时候,这位朋友本人却只觉得充实。后来,他所在的企业在美国上市。按照当时媒体的报道,“80后”的他,很快就身价上亿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大城市回家乡的。那段时间,与“逃离大城市”一起响彻自媒体的声音,还有“家乡回不去了”,大意是当一个人想要从一线城市回家乡时,会发现昔日的同学早已混得风生水起,而回去的那个却要从零开始——哪怕你有多高学历,有多大见识,都得归零。

 

但事实上,走过的路怎么可能归零呢?你经历的人和事,形成的方法论、价值观都会融入到你下一个工作决断中。而如果以户口和住房论,从大城市到小城市更是毫无难度——过去这些年,但凡在大城市买了房的人,卖掉房分分钟可以回家乡。真正需要考虑的都是房子之外的事情,比如自身的发展、孩子的教育。

 

所以,在二线城市优渥的人才吸引政策面前,大学生也不必高兴得太早。作为个体也要明确,对于一座城市的选择,是一个多维的考量。在户口和住房之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产业和环境,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吸引力。

 

而对二线城市来说,“抢人”本身是一种进步,说明城市已经意识到对于人才的争夺关乎城市的发展和未来。但在政策之外,夯实产业布局,营造公平的用人环境,让人才成为人才,调动发挥其才干,是更需要破解的问题。

 

说白了,选择一座城市,更重要的考量标准是城市的“供给”和自我的“需求”。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去不到的远方”和“回不去的家乡”,其实都不存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