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填志愿app”风行,高考志愿填报怎就成了一门“大生意”?!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新明 2017-06-23 17:26
摘要: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并无资质,由于教育部门和工商、民政诸多部门或缺乏信息共享机制,或存在着不愿为、不敢为的情况,导致监管不到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晚20点,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成绩将要揭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上海首次实行出分后填报志愿。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有效高校和专业?日前,据媒体报道,一些报考辅助机构和填报志愿APP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从几家服务机构了解到,一对一辅导,有的1万多,有的高达4万元,还有的填报志愿培训班收费甚至高达近10万元。同时,大量高考志愿填报软件、APP也上线,鱼龙混杂,价格不等。

 

我们不禁要问,填报志愿咋成了“大生意”?

 

长期以来,“分数考得好”不如“志愿报得好”时有发生。考生中,有的进入大学,才发觉自己搞错了学习内容,后悔莫及;有的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迥然不同,以致在苦恼中度过;还有的因志愿填报不当,而一落千丈。前车之鉴,让家长和考生不得不十分重视志愿填报。

 

填报志愿成为考生的大难题。面对上千所大学、数千个专业,如何填报一个适合自己的志愿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光看这些大学和专业名称已让人眼花缭乱,更不要说逐个了解情况了。显然,这就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愿意花“天价”接受报考辅助机构的“服务”。而社会上一些报考辅助机构应运而生,开发了所谓的“大数据”“新技术”。这些机构和APP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乱象丛生。有的往往言过其实,分析并没有科学依据;有的“一对一”,对考生所谓“量身定制”;还有的虚构自己是获奖机构,忽悠家长和学生,其实根本没有登记过。

 

为何这些乱象不断?这与不少报考辅助机构利用家长们的心理软肋有关,更与监管缺失密不可分。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并无资质,由于教育部门和工商、民政诸多部门或缺乏信息共享机制,或存在着不愿为、不敢为的情况,导致监管不到位。

 

另一方面,填报志愿成了“大生意”,也折射出教育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着短板,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普遍存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更加透明地公布各大学教育特点和各专业的教育方向,更加详尽细致地对招生政策做好权威解读。如果再多些主动作为的意识,还可以考虑开发一套简单、快捷、准确、权威的“大数据”系统,免费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当然,考生也应当了解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儿,这是填报机构和填报软件不知道的。“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我的兴趣在哪儿?我能够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应由别人甚至机器来替自己回答。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公共信息服务更加贴心,考生都能“我的志愿我做主”,家长也能理性看待报志愿,关心孩子的兴趣和未来的规划,那么,填报志愿就成不了“大生意”。而对目前已经兴起的这门生意的种种乱象,我们的监管部门是不是该多留个心眼,该管则管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