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治 > 说法 > 文章详情
禁毒者说│曾立功的缉毒警沦为吸毒者,摆脱毒瘾他靠的竟然是这个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17-06-23 06:15
摘要:对曾经的特种兵立强来说,戒毒所的读书给予他反思的精神力量。

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彭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传来朗朗书声的地方不是小学,也不是大学,而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戒毒所。当国学与戒毒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本市一所戒毒所就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实践。

 

昨天,记者走进上海市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探访戒毒人员的生活,寻找他们新生之路的轨迹和力量。

 

每人都要诵读弟子规

 

走进青东大礼堂,300多名戒毒人员整齐坐着,铿锵有力的诵读声缓缓入耳,让人仿佛回到古时学堂。他们每人捧着的《弟子规图解》是戒毒所编写的教材,配图均由戒毒人员所画。

 

戒毒人员木子读得格外认真,声音洪亮。“传统经典里讲述了孝道等品质,每次诵读,我都想起自己的父母。”木子曾是一名律师,他说,每次家属接待日,老父母都会从浦东赶至青浦,来回车程就要四五个小时。在他看来,“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国学智慧中获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交友观和家庭观,从中获得正能量,坚定远离毒品的信念,“有人说一旦吸毒一辈子也戒不掉,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诿。”

 

“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很多,将国学等传统文化和戒毒工作充分联系的却很少。”青东戒毒所教育科民警杨忠廉说,《弟子规》是宣传传统美德和道德约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读物。对送往戒毒所的吸毒人员来说,强制隔离戒毒期一般为两年。由于突然离开毒品,戒毒者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非常不适应,进行“生理脱毒”后,学习传统文化更有利于身心康复,“心瘾难戒,戒毒人员尤其需要修身养性。”

 

戒毒人员的太极操是由上海体育学院专家设计的。 熊芳远 摄

 

传统文化拯救心灵

 

记者看到,戒毒所内许多元素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许多走廊、围墙、室内等都印有国画、字帖等,传递中华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精粹。

 

除了诵读《弟子规》,这里的戒毒人员还会学习书法、国画、陶艺、音乐等。小鲍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写起“高山流水、见贤思齐”,“练字也是练气和练心,三者统一更有精气神。”民警卢新业说,吸毒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产生明显的伤害,导致认知功能损伤,产生偏执、抑郁、情绪波动大、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戒毒所与上海政法学院、青浦教育局等合作研究,尝试运用文化艺术矫治手段对戒毒人员实施干预。

 

对戒毒人员来说,数字油画就是培养耐性的一大法宝。记者在数字油画区看到,一幅风景画被分为数百个数字区域,每个数字对应一定的颜色,画好一幅色彩丰富的肌理画,需要找寻40多种编号的颜色,涂色对齐。“有点像练十字绣,需要耐心和专注力,它可以帮助戒毒人员消除紧张心理,改善情绪控制能力。”

 

戒毒人员文杰在书画班里学了一年半,他的山水画达到一定造诣。28岁时,由于交友不慎,他吸食冰毒,一吸就是10年。“人生荒废了十年很可怕,我在书画中找到了乐趣和动力。”文杰最喜欢每周四的课程,有书画、中国诗词大会、资治通鉴讲解等。“画山水,人的心一下子安静了,心境也不一样。”他说,吸毒时人是糊涂的,如今清醒了看事情和看问题完全不一样,“吸毒磨灭人的意志,传统文化可以拯救心灵,让人生一下子宽阔了。”

 

近几年,新型毒品吸食比例不断上升,在上海比例近80%。青东戒毒所内,年龄最小的戒毒人员17岁,最大的60岁。戒毒人员们既要修身养性,也要运动调节。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打着太极操,跳着竹竿舞,这些团体运动项目都是上海体育学院专家为戒毒人员专门开发的。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教育处宋冰说,这些运动项目不失趣味又重实效。“一开始竹竿舞很难跳,会夹脚,速度放慢,掌握技巧后,可在欢快的节奏下整齐划一地跳动,这是平衡、速度与耐力的训练。”

 

戒毒人员身着民族服饰,跳竹竿舞。 屠知力  摄

 

曾经的特种兵反思人生

 

对戒毒人员来说,他们曾经走上不归路,挫折后的思考更加刻骨铭心。对曾经的特种兵立强来说,戒毒所的读书会给予他反思的精神力量。

 

在21岁那年,立强因为在云南边境缉毒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三等功,这也是他人生中获得的首枚军功章。“曾经我潜伏五天五夜,出生入死,缉拿毒犯,是共和国的卫士,如今我却沦为吸毒者,对不起当年为我牺牲的战友。”立强说,戒毒所里有一座专门给戒毒人员提供的图书馆,还成立了青荷读书会。他阅读了许多经典书籍,重新审视人生,坚定戒毒的信念,“无论经历什么,心存善念,坚持到底,终将能看到太阳升起。”

 

司法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教育矫治纲要”曾提出,打造场所戒毒文化精品。青东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孟冬华说,“学习传统文化,重塑美好人生”的理念引入戒毒所,用传统文化唤醒戒毒人员的良知,教他们学做人、做好人,脱离毒品,回归社会,同时实现心理脱毒的目标。

 

“儿子今年参加中考,我缺席了,他今后的人生我要一直陪伴。”还有两个月,大军就要离开戒毒所回到家人身边。对他来说,这个既是戒毒所又像学校的地方,给了他新生的力量。“虽然不愿意再谈吸毒的事,但一想到染上毒瘾的那段时间,为了摆脱它,昏睡三天三夜,第一感觉是饿,浑身出汗,手机上100多个未接电话,就像梦境。”他说,这样的生活已经远去,新生的日子更要珍惜,儿子的成长和妻子的不离不弃都是他终生戒毒的动力。

 

大道至简,润物无声。一名戒毒人员妻子曾在家属课堂上说,“爱人学习传统文化后,和我通信不再是抱怨和诉苦,而是谈起纸笔书墨,性格温和了很多,感觉从前的他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

 

戒毒所“心之声”乐队演奏《采茶舞曲》 熊芳远 摄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题图摄影:徐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