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养老不离家”,需要怎样的社区营造?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6-20 06:40
摘要:现代社区都是被营造出来的,因此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来看,需要对“与居民一起建成的养老机制”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5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4.83亿。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如何养老成为公众关心的一个话题。就当下中国国情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嵌入式养老模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如何满足中国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需求,在原居安老的基础上,营造适宜养老、促进健康的社区建筑与环境是一个关键。

 

6月7日,“社区营造与健康促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举行。来自建筑、医药、照护等多领域的14位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调查报告、研究成果、设计作品及实践心得。与会者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关注积极老龄化,强调跨学科合作和实证研究,研讨的议题由宏观的健康城市到微观的使用行为,从具象的建筑设计到社区慢性病管理,学科交叉拓展了养老研究的领域,也昭示着未来更多的合作潜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斌从老年人的环境行为考察社区养老设施的复合、综合、融合问题。他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的三个养老社区案例——上海Y社区长者照护之家、西班牙巴塞罗那F社区综合体、日本京都板桥町家HOKKORI,从整体概况、场所分布、行为研究、空间利用、介护服务、老年住宅等方面分析三者的优缺点,并总结了每个案例对中国养老社区营造的启示。他指出,以长者照护之家为代表的小规模社区复合养老设施还刚刚起步,含养老设施的社区综合体的出现条件尚待成熟,为实现老年人与环境的融合、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质,社区养老设施必须在物质方面做到居家氛围、保证私密、设施联动、无障碍设计,在社会环境方面做到以老年人为中心、精细化服务、社区融合、居民互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执行院长施榕教授聚焦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00万人死于慢性病,严重疾病加上慢性病占据了我国卫生医疗资源的70%。着眼未来,我们应在原有疾病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健康管理”理念,在这方面,社区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糖尿病作为典型的慢性病,具有“诊断率、治疗率、达标率三低”的特征。在此背景下,近30年全国各地颁布了36个糖尿病的相关政策来指导糖尿病管理工作的开展。以2型糖尿病为例,其社区管理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工作人员职责不清、预防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工作力度,修订糖尿病社区防治工作指南,完善社区防治工作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胡慧琴教授指出,养老正逐渐从福利型(解决少数人养老)走向全民健康型(解决大多数人养老)。基于此,非正式互助服务和生活支援的构筑就变得十分重要。如何构建社区养老需求导向下有活力的社区图景?关键在于要从被动养老到主动抗老,延长老人的自立期,让老年人自主地度过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她强调,要更多关注低龄老年人。老年人的幸福感并不仅仅来自物质要素的堆积。某种程度的物质要素的堆积是带来安全感、产生幸福感的前提条件,但不等于配套越完善,设施越豪华,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幸福指数很大程度来源于个人对内部建筑与周边生存环境的心理感知。现代社区都是被营造出来的,因此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来看,需要对“与居民一起建成的养老机制”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勇指出,在社区养老中要充分用好大数据。他认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仅仅依靠高管人员的传统经验和直觉是不够的,需要大量数据来辅助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好服务、更低成本”,让社区每位老人以低成本享受专业的照护服务。他强调,长者照护之家应该是家的延伸而不是机构的延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颖介绍了社区健康设施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她指出,社区健康营造的目的不是带病长寿,而是健康终老。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生活习惯病(又称“成人病”)的折磨,故而发展健康设施成为当下所需。随着医疗设备的小型化、物流手段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革新,健康设施呈现由集中向分散的发展趋势。在维持高效率的前提下,健康设施分散在社区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姚栋指出,在政策与现实条件的双重推动下,改造闲置建筑已成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主要建设途径。他通过对上海87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既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普遍存在界面封闭、绩效不足、交通障碍、环境昏暗和满意度低五个突出问题。为此,他针对性地提出了五条设计策略:①通过规模、日照、交通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判断适宜选址;②设计多重空间边界平衡环境开放与安全管理;③通过复合功能促进代际融合与空间绩效优化;④围绕平面核心布局垂直交通改善空间绩效与光环境;⑤充分利用南向布置生活用房,提高居民满意度。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助理教授庄庆华介绍,在新加坡,伴随着日益优化的教育和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要求参与决策和社区规划。因此,“参与度”和“包容性环境”成为近期处理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因素。通过便利的共同设计的过程,老年人可以对程序、空间和设计偏好提出要求。他们在空间的合理运用方面的创造力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作为回报,这种过程也培养了老年用户的归属感,长远而言更保证了设计的可持续性。“作为设计师应该重视老龄化人口对设计的贡献和参与度,这将成为城市场所营造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快速老龄化的亚洲城市。”

 

日本福冈大学教授赵翔聚焦建筑的“整体性设计”。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许多建筑设计观念和方法有不少需要反思和重构。为此,需要打破分阶段操作,确立整体性设计。整体性设计指的是建筑师从立项开始直到建成使用评估全程参与,将设计的概念、适当性及效果等贯穿前后的设计范围和方法。不论是老人(社区)生活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整体以及不同的阶段,否则会造成目标和效果的错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司马蕾阐述了老幼复合型社区照护设施在我国实践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城市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全面二孩政策引发)数量的增多,社区提供老年人照护和儿童保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借鉴发达国家设置老幼复合型社区照护设施取得良好效益的经验,我国也可试行将老人与儿童照护设施一同设置,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标。她指出,老幼复合型社区照护设施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突出设施体现的尊老价值观,营造老人享受、儿童受教的环境氛围;②通过环境设计保证安全和卫生;③提升管理效率为引导更多的交流创造可能性

 


(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题图:欧阳社区蒋家桥长者照护之家。 蒋迪雯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