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研发投入强度已超美国德国,上海离创新之城还远吗?
分享至:
 (112)
 (1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桂龙 2016-12-06 05:58
摘要:上海相对于前沿全球城市的差距,并不在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早在2011年上海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11%,高于现在美国、德国2.8%左右的水平,2015年上海该比重升3.7%。上海在研发能力与水平上与前沿全球城市存在差距,深层次原因在于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家精神相对稀缺。

《上海全球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使上海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创新被置于首要位置。未来20多年,上海如何切实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呢?

 

 

创新能力与全球前沿城市尚存差距,但症结并非研发投入不足

 

 

知名全球城市往往是创新能力与水平较强的城市。以英国列斯特郡拉夫堡的拉夫堡大学为基地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目前已成为全球城市排名的知名机构。其对全球城市的等级划分,通常将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列为排名靠前的“四大世界级城市”。作为知名的全球城市,这些城市在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排名上,又往往处于全球城市的领先地位。普华永道2015年出版的《机遇之都6》对2014年城市智力资本与创新综合排名中,前10名都是位于全球城市网络中排名靠前的知名城市,如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创新城市排名,伦敦、纽约、巴黎等依然处于前列。日本森纪念集团2016年发布的全球实力指数(GPCI)的创新(研发)专项排名中,东京、伦敦、纽约位列前三。目前,大多数全球知名城市排名研究机构,对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评价,排名靠前的一流全球城市往往高于其他等级稍低的城市。

 

 

相比前沿全球城市,上海的创新能力与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日本森纪念集团2016发布的全球实力指数,上海位于第16位。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创新城市排名,上海尽管是中国排名最前的城市,但也仅列第20位。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首先要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从目前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与水平看,距离上述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上海相对于前沿全球城市的差距,并不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不足。早在2011年上海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就已达到3.11%,高于现在美国、德国2.8%左右的水平,与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提高的情况下,2015年上海达到3.7%,已和韩国处于同类水平,更加靠近以色列超过4%的研发投入强度。上海在研发能力与水平上与前沿全球城市存在差距,深层次原因在于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家精神相对稀缺。比如,上海有发达的市场体系,却在科研创新的运行机制上有所欠缺,市场激励力度存在不足;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但创新所需的风险偏好缺乏,求稳心态明显;有一批对市场敏锐的企业家群体,但在后续发展上未能形成类似BAT的创新创业领军人物。

 

 

针对制约创新的瓶颈因素完善四个机制

 

 

针对上述上海创新的制约性因素,建议完善四方面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创新资源中的配置关系,避免出现政府对研发经费的主观分配,对科技园区的整合出现过多行政决定,比如纳入大张江园区的标准。其次,要培育出一批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主要是能够对市场作出灵活反应的企业主体。一方面,要给予民营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平等而宽松的运营和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要在业绩考核中更加注重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第三,要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形成有利于创新业务发展的市场机制倒逼机制,使政府的服务和监管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比如,对带有测量血压血糖功能的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审批,可以考虑调整分类目录,考虑设置诸如“轻医疗器械”类别,避开耗时多、流程长的传统医疗器械监管。

 

 

二是继续完善和改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对科技创新激励有了更好的政策措施。但上海要营造打破四平八稳、厌恶风险的创新氛围,需要对科技创新采取更大程度的激励。科研成果市场化定价,要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形成。政府购买要发挥引导性作用,适当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财政支持力度,比如政府部门在公车改革中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市场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核心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采取更加灵活和便利的分配政策。高端人才和稀缺人才引进,上海可以在户口办理、研究经费、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大激励。

 

 

三是更大范围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上海容错机制建立方面走得比较早,市人大出台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明确改革创新项目因客观因素未实现预期目标,在考核评价和经济职能审计时不做负面评价。一些企业也已把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写入公司章程。从创新实践看,容错机制的建立还应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一是要将容错机制放到市域层面,扩展到全市各部门及所有创新主体,通过法律规章的形式加以明确。二是对于基础创新,要区别于应用创新,不能用产业化的要求去对待,对创新失败应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四是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上海已出台诸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文件,但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的高企对现有政策形成了负面对冲,创新项目的财政资助或许抵不上数月的房价上涨。因此,这说明创新激励还难以解决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创新创业者安心定心,就必须要有更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其中一个重要对策是租房保障。除了人才引进给予的必要资助和补贴外,可以学习伦敦房屋出租经验,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机制。政府应在廉价房和公租房方面提供必要的产品和服务,社会也要形成各种类型的房屋出租,在房间大小和价格高低上形成广泛选择的谱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