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余隆:我和外公丁善德,两代人的《长征交响曲》
分享至:
 (18)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6-09-29 06:10
摘要:从丁善德到余隆,一代又一代上海音乐家,延续了对上海乃至中国交响乐的历史书写,也延续着对民族精神的血脉相传。

指挥家余隆1964年出生,每当他翻开1964年出版、由他外公丁善德谱写的《长征交响曲》总谱,总是感慨万千。29岁留学德国时,余隆曾执棒捷克斯洛伐克乐团录制《长征交响曲》唱片。回国后,在2005年和2011年,他分别执棒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奏响《长征交响曲》。

1964年版《长征交响曲》总谱。

 

9月30日,余隆将在上海交响乐团2016-17乐季开幕音乐会上,再度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这部史诗交响曲。9月28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作品值得被反复演绎,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对英雄的崇拜和歌颂。”

 

丁善德的《长征》往事:三年呕心沥血谱写时代之声

 

1958年春,47岁的丁善德,响应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号召,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交响乐。在世界经典作品中,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交响曲不在少数。柴可夫斯基在俄法战争胜利时写下的《1812序曲》,贝多芬以“自由和革命”为主题创作的《英雄交响曲》都给了丁善德创作灵感。他计划以“长征”为主题,写出一部深沉而激昂的交响曲,向世人展现中国红军的英雄气概。

 

要还原一部“革命史诗”,需要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真实的体验。为此,丁善德走访了江西瑞金、井冈山、贵州遵义,以及四川、陕西部分地区,与老兵共同生活,从长征亲历者的口中挖掘故事、搜集音乐素材,为《长征交响曲》的谱写打下坚实基础。

 

丁善德选取了长征途中最典型、也最适合用音乐来表现的5个场景,拼接成《长征交响曲》的五个乐章,分别为《踏上征途》《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以及《胜利会师》。他不断思考如何用交响乐这种高度逻辑化的艺术形式描写历史事件、刻画英雄形象,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他还吸收了各地的民歌民谣素材,尝试中西结合的音乐表现手法。从开始酝酿到在纸上谱写完最后一个音符,丁善德前后花去三年多时间。他曾回忆说了,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好像始终有种力量在催促和激励他写好《长征交响曲》。

1964年版《长征交响曲》总谱。

 

《长征交响曲》完成后,得到时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黄贻钧的赏识。1962年5月,黄贻钧在第三届“上海之春”舞台上执棒上交,完成了《长征交响曲》首演,引起巨大反响。此后,《长征交响曲》被不同的指挥家演绎,并多次走出国门,气势恢弘的旋律在世界舞台上屡屡响起。其中,著名华裔指挥家林克昌在1983年执棒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灌录的《长征交响曲》唱片,广受好评。

 

余隆的《长征》情结:这个时代仍需要英雄主义情节

 

29岁时,余隆执棒捷克斯洛伐克乐团录制《长征交响曲》唱片,曾征询外公丁善德的意见,不断改进对作品的处理。余隆说:“或许这就是血缘,我熟悉他的音乐语汇,同时也会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演绎方式。通过交流和改进,外公对我的处理方式很认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余隆发现,自己指挥《长征交响曲》时越来越“沉”下去了,“从作品表面的旋律沉到精神内涵”。

余隆与丁善德。

 

余隆说:“我这个年纪的演奏家在演奏《长征交响曲》时常常会眼睛湿润。比如,第一乐章里用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我们从小就是唱着这些歌长大的,接受的是英雄主义教育,对英雄充满憧憬。第三、四乐章《飞夺泸定桥》和《翻雪山,过草地》是英雄们不可磨灭的意志力的体现,直到今天还振奋人心。”

 

外公丁善德既是余隆音乐上的良师,外公的精神和信仰、对音乐的执着也深深影响着他的成长。再次演绎《长征交响曲》,余隆希望表达对外公那一辈音乐家的追忆和致敬,也希望通过对长征精神的讴歌,让年轻一辈心中树立起对英雄的崇敬。“《长征交响曲》是能代表中国一个时代的音乐作品。然而,它又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这部作品最感人之处正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英雄主义情结。英雄主义在这个时代就不需要了吗?其实不然,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指引人们的灵魂,引领一个时代向上。我希望这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能创造出更多引领时代向上的作品。”

 

题图:余隆与丁善德。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编辑邮箱:scl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