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房企巨头频遭业主维权,房地产“寡头时代”不能都让消费者背包袱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盘和林 2019-01-19 10:58
摘要:经历了严厉调整期的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无疑已经形成了 “巨头割据”的局面,巨头争霸更需谨慎,那么在这个“寡头时代”,这些巨头“铤而走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据AI财经社报道,高喊“活下去”的万科,用“纸板门”事件让自己成为了热点。1月14日,据当地媒体报道,杭州万科旗下的万科世纪之光等楼盘爆发业主维权事件,原因普遍都与装修减配、工程质量问题有关。 根据媒体公布的当地业主拍摄的图片,门和地板的背面,出现形如硬纸板的材料。

 

1月15日,万科方面负责人对AI财经社表示,“这个门用的是新材料,叫中密度纤维板,在国内外室内装修和家具行业广泛使用,是符合行业标准的。”

 

万科在杭州遭遇的危机并非只有“纸板门”事件,1月9日,女作家炮轰万科房子45处漏水。除此之外,更有业主反映,双倍价格购买的房子,不仅装修质量却不如一期,最不能让他们接受的是二期业主子女不具备与一期业主子女同等的入学资格。

 

深陷“维权”漩涡的不仅仅是万科。2018年碧桂园更是因为接二连三的塌方事故,遭业主的集体维权,房屋装修质量不合格,工程建设缺乏合法有效的监管使其深陷丑闻风波。

 

经历了严厉调整期的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无疑已经形成了 “巨头割据”的局面,巨头争霸更需谨慎,那么在这个“寡头时代”,这些巨头“铤而走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从宏观经济面来看,房屋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似乎是在意料之中,但是,这绝非“理所应当”。

 

经济学上已经证明,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产量最大化和产量既定状况下,成本最小化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那么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在经济下滑外资紧张的背景下,在抑制房价和去杠杆的目标规制下,房地产行业处于内外吃紧的状态,导致其运营成本提高,在利润的目标的驱动下,快餐式“高周转”成了房地产企业的救命稻草,为了达到企业利润目标,控制单位面积的建设成本,似乎是成了 “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这样的“情理之中”是建立在成千上万的业主的生命安全基础之上的,业主“权益”受到侵害,房地产行业监管方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8年6月上海碧桂园名下某小区发生坍塌致一死九伤,2018年7月安徽某小区建筑工地发生坍塌,六死三伤,以这样的生命代价换来对第三方单独立工程监理公司存在的意义,是这个社会不可承受之重。事到如今,即使碧桂园声称目前监理公司为外聘监理单位,但是真实状况到底是不是如此,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明白的是,生命的代价说明某些大型房企的责任缺失,此时关键问题在于,这种缺失应该亟待政策弥补。

 

从房企巨头房屋质量“中箭”可以看出,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规制,但有可能在企业利益最大化诉求下,一些成本最后转到了市场,转嫁给了消费者。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俨然进入了寡头时代,消费者“背包袱”,使得整个行业博弈完全变相,如果不“随波主流”似乎就是不入“主流”,牵制各个企业道德合作的机制不复存在,如今的市场谁“正经做生意”反而会被罚下。在这样的风气下,整个行业的前进,事实上是整个时代的倒退。

 

这一切,事实上都建立在寡头时代消费者“别无选择”的基础之上,而其恰好是房企们“肆无忌惮”的“把柄”。市场经济认为,这是一种市场失灵,市场自身无法纠正,必须由相应监管部门制定公共政策予以纠正。作为经济的监管人,对寡头房企进行监管是职责所在,同时,更需未雨绸缪,如何托底政策调控主体,不让政策调控目标下沉,是这些生命代价带给我们最好的教训。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2018年万科以202亿元的权益销售额成为“杭州一哥”,如今大量爆发的维权事件,使得万科“晚节不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企业,需要切记客户才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保障产品质量才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否则,就算“宇宙级房企”,恐怕最终也会面临“活下去”的危机。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